针线缝出母爱深似海 两台缝纫机踏出爱的传承
敬重母亲,弘扬母爱的母亲节,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随着母亲节成为公众的节日,国人也终于可以在这一天里,勇敢地向母亲表达感情。家住在北辰区的姜德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父母是北郊建区后的第一代居民,曾经的母亲有一手高超的女红手艺,能做华服,擅长刺绣。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上班之外的时间永远是夜以继日的忙碌着,忙碌的主题之一就是全家人的衣服。伴随着缝纫机的踩踏声,一块块寥无生机的布料在母亲手中魔术般的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一件件破旧的衣服,经过母亲的重新设计和再加工,又获得新的生命。无法统计母亲这辈子给我们做了多少件衣服,我只知道,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母亲仿佛从来没有歇息过,‘母亲牌’衣服伴随着我的成长,遮风挡寒,温暖入心。”姜女士说。
从60年代到90年代,姜女士母亲的“蝴蝶牌”缝纫机用30年的岁月,为家中的三个孩子缝制出了不计其数的衣服。即使家中生活条件变好,她也坚持用自己的手艺,用一针一线温暖着自己的孩子。“母亲对待‘衣服’这件工作有她自己的原则,什么季节给什么人该做什么衣服,一切都在母亲的脑子里,有条不紊。记忆中,母亲一旦有布料总是先给爸爸做衣服,然后是姐姐和哥哥,其次是我,最后是母亲自己。为了这个顺序,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愤愤不平地责问母亲为什么。在我稍稍懂事的时候,母亲告诉我,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保证他吃好穿暖,我们这个家才会越过越好;姐姐是大姑娘了,不能穿的太差,她是家里的脸面;哥哥长得快,衣服磨损的也快,也就更新的快;你是家里最小的,要学会跟着妈妈一起接着穿姐姐哥哥剩下的衣服,那才不浪费。那时的我突然明白很多道理,也懂得了母亲的很多心思。渐渐的,从母亲身上我不仅学会了很多制作和修改衣服的手艺,也学会了持家之道和做人的道理”。姜女士感慨良深。
1990年,姜女士出嫁,她所有的陪嫁衣物依旧是由母亲亲自缝制的。“母亲和我说,这是她最后一次使用这台缝纫机了,三个孩子相继成家,近60岁的母亲终于能够歇一歇了”。姜女士说。“为了做好我的嫁衣,母亲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技巧和心血。那个年代嫁女,都要有一件织锦缎的棉袄,母亲或许是怕脾胃不好的女儿在夫家受寒,便绞尽脑汁地找来一些零碎的皮毛进行拼接。由于皮毛有限,仅仅够做中间的身子,两只袖子依旧是棉花的。因此,这件棉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毛棉双料织锦缎小棉袄,穿着它,多冷的三九天浑身都是暖呼呼的!除了织锦缎小皮袄,‘嫁衣’中另一件出彩的衣服就是结婚当天穿的礼服。那是一套玫红色的纯毛花呢的套裙,由母亲亲自设计并制作,集母亲手艺之大成,我懂得,母亲也把很多美好的希望寄于其中。二十六年过去了,几件嫁衣和那件礼服一直被我珍藏着,不舍得丢弃,就像不舍得忘记母亲在每一件衣服里倾注的感情一样,这些封尘于衣柜的旧衣,已经成为镌刻在我生命中的一段温暖的记忆”。
1991年,姜女士的儿子诞生了,为孩子亲手缝制衣物的家庭传统依旧在延续。“儿子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亲手制作的,虽然条件好了,但从母亲那学来的手艺还是让我闲不下来,有的做的衣服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谈到儿子,姜女士满眼爱意,“虽然不如母亲做的精细,但我却深刻体会到当年母亲为自己孩子做衣服时那种为人母的享受,充满了期望,充满了乐趣。”
前段时间,姜女士偶然见到母亲在撕扯衣服。吃惊之余,才意识到衣服的紧口已经让母亲忍无可忍了,而她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她重新拾起母亲曾经传授的做衣服的技艺,将母亲的秋衣秋裤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剪开套头的领口和收紧的裤脚,设计成中式服装的样式,一件件裁剪,一件件改造,不再让这些衣服勒的母亲喘不过气来。
“给母亲改衣服的几个夜晚,我想了很多,一幕幕与衣服有关的影像挥之不去。”姜女士满眼含泪的说道,“我很幸福,母亲做的衣服温暖了我一辈子;我也很难过,不愿意母亲老去,哪怕还在一针一线的做衣;我更惭愧,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可我却麻木到母亲手无拿针之力的时候才想起为她修改衣服,这样的小棉袄何暖之有?”
母亲今年已经82岁了,她的老去让姜女士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耽误了太多尽孝的时间。“中国有句古话: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不希望我在将来为没能回报母亲而后悔,所以我新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为她缝制更多舒适的衣服,就像她以前为我做的一样”。姜女士目光坚定。“在这个不缺吃穿的年代,金钱对于老人也许不再变得那么重要,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更细心的关怀。这架新买的缝纫机,既是我的期盼,也是我家两代人爱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