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缝纫机踏出往日情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穿衣理念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伴随人们生活多年的缝纫机,成了废品车上的常见物件儿。然而在珠市口西南角的鹞儿胡同里,还有一家摆满了老缝纫机的专营店。这家曾经为人们缝补衣服提供方便的缝纫机店,如今却只能靠着老主顾修理缝纫机的生意,过着“缝缝补补”的日子。
这家小店约有20多平方米,里面摆着六七台老式的缝纫机。北京产的“燕牌”,上海产的“飞人”、“蜜蜂”,一台台看上去崭新的老缝纫机显露着与时代不同的美感。货架上还摆放着几台电动缝纫机以及各式各样的新旧零件。“过去这东西就是好,很耐用。”
这些老缝纫机,有的是收废品小贩转卖的,有的是老街坊们送来的。使用缝纫机的人越来越少,但相比电动缝纫机,脚踏式缝纫机便宜一些,有些用户还是保留着用脚踏式缝纫机的习惯。
店主老赵介绍,这家小店开业在这里不过五六年时间。“最近老有人来拍照。”老赵已年届六旬,现在店里还剩下三个员工,“最年轻的也五十多岁了。”这些缝纫机究竟什么时候能卖出去?老赵说不清,因为时常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一两台。小店的主要业务,是维修缝纫机。
老赵生长在老宣武的地界,年轻时在修理公司工作,后来这一行业经过改革、兼并,他跟着挪了不少地方。直到1996年,他和同事们开始在大栅栏经营电动缝纫机。但此时服装市场已经很发达,缝纫机进入了夕阳时代。后来他的工作地点换到了骡马市大街南侧、果子巷北口的“京广五金商店”,此时的缝纫机业务,已是修理为主。
2011年之前,大吉片拆迁,很快果子巷北口的店铺停止了营业。老赵和两个同事在鹞儿胡同继续把修理的业务办了起来。“这是公司的地,不用交租金。我其实已经退休,还有一份退休金。否则早就经营不下去了。”
缝纫机,曾经是北京人生活中“老四大件”之一,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共同代表着70年代的“富有”。改革开放后,人们穿衣的需求大了,样式多了,但买衣服太贵,很多家庭主妇练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如今买衣服很容易,没人愿意再费事了。
“人人都对它有感情。”老赵抚摸着他和同事们亲手修好的缝纫机,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说不定哪一天,人们快要忘了它的时候,它就该成收藏品了。到那个时候,没准老缝纫机还成了值钱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