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者的乐观想法 产业升级的最佳途径是自动化与智能化
最近常常在主流媒体上和业界人士口中听到这样的说法:随着这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行,诸如服装加工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南亚。事实也不断证明,日资、美资的服装代工厂近年来从中国南方与东南沿海地区迁出的速度在加快,他们纷纷选择劳动力成本低洼地区落户,通过对各项成本的压制保持低端加工制造业的利润。不仅服装行业如此,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低端加工制造产业中。
既然是大势所趋,那么以中小服装厂为主的中国服装加工产业是不是已经走出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的失速成为必然,进而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再次调整,发展步入停滞?
在记者所接触的为数不少的服装企业管理者和缝制设备制造商和经销商眼中,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大家不要忽视了服装行业上游设备制造商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在自动化、智能化缝制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事实;不要忽视了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拥有位列全球第一的庞大人口基数,且国内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尚待被满足。
乐观的声音不多,多数这样的声音来自江苏。并不是因为这是传统的服装加工产业重镇,而是因为收入他们眼底的是中国服装消费市场的真实全貌。未来将有2亿中等收入人群,同时还有1亿多人口等待脱贫,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不大相同、又在不断变化,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推动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这个群体更偏保守与理性,同时带点悲观,因而更早地脚踏实地去寻出路,更紧地握住手中拥有的资源,经过一轮轮的改良与创新,商业模式也好,产品技术也罢,都诞生出领先于行业水平的实践成果。
他们认为,同提倡工业4.0的德国相比,中国的缝制设备制造商缺乏持久的技术积累与践行工匠谨慎的传统,同倡导工业互联网的美国相比,又缺乏致力于创新的人力资源与商业环境,既然在机械制造方面尚有难以弥补的差距,自动化、智能化之路就是国内产业实现升级的最佳途径。
他们认为,设备经销商的转型应该谨慎,提供改装机与服装生产工艺咨询需要集结多方资源,大型设备经销商才能尝试;而多数中小型经销商将在未来提供设备装机、维修与保养的服务;同时,机修工应该交由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