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坚强•坚韧•坚持--记杰克海外市场部经理沈志刚

           沈志刚,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部经理,从最初服装厂一名普通的机修工到杰克海外市场部经理,从缝纫机零基础到一名资深的缝纫机维修技术人员,他的身上彰显出一种坚强、坚韧、坚持而又专注、专业的精神。

           1999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跟随朋友来到北京,随后进入了一家服装厂做机修工。刚进服装厂做机修需要自费学习两个月,这两个月没有一分钱的薪水,北京的日常生活开销非常大,学习的同时还要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这对刚刚毕业家境并不好的沈志刚来讲是异常艰难的。于是他将一分钱掰成两分花,省吃俭用地度过了这充满艰辛的两个月。

           学习机修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师傅带,任何问题都需要自己去琢磨去钻研;其次便是时间的短促,仅仅两个月之后就要开始面对厂里各式各样缝纫机的各种故障。经济的困难和学习上遇到的障碍都没能阻碍沈志刚做一名合格机修人的信念。这两个月他和时间赛跑,为了尽快地掌握机修知识,工人工作的时候他就站在一旁认真仔细地观察,时不时地帮工人干点活以便更快更好地了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缝纫机的零部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彻夜去思索,认真去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沈志刚已经能够熟练地应对厂里所有机器的故障了。在北京待了三年之后已经升为公司生产设备科长的他来到了缝制设备制造之都台州。

           来到台州后的沈志刚机缘巧合地进入了杰克公司,杰克良好的企业氛围和技术环境使沈志刚的维修技能迅速升级。在杰克六年,沈志刚从一名区域服务人员到杰克海外服务部的经理,一路走来,在缝纫机维修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对机修行业更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长期出国做培训会接触到各国缝纫机维修技术人员,沈志刚深刻地体悟到了国内外维修技术人员的差别和差距。

           沈志刚说,缝纫机产业发达的的德国和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崇尚理论,喜欢按照现有的标准来维修机器,中国维修技术人员则完全凭的是经验和感觉,更具个性化。记得有一次在土耳其,遇见一名当地的维修人员为他展示一大包工具。沈志刚很是不解,好奇地问:“出去工作要带这么一大包东西?”这名土耳其维修技术人员称,修理每个机器的工具他都有。沈志刚告诉对方,中国人修机器都是凭感觉与经验。对方有些不相信,便考他,让他调试一台飞马的机器。沈志刚调完之后告诉对方,这和你的标准只差一点点,对方用尺子一量,果然只差了一点点。

           沈志刚说,依据标准维修机器的国外维修技术人员似乎更受欢迎一些,因为看上去会比较专业,比较严谨。但仅凭标准化维修机器也有很大的缺点,遇到个性化的东西有时候就很难应对了。由于气候的不同,同样的机器在不同的地域出现的故障也会不同,此时经验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一名国内缝纫机维修技术人员,沈志刚的维修技术水平不亚于甚至超越了其他国家一流的缝纫机维修技术人员,因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他的维修理念是中西结合,也就是标准+经验。他认为标准可以复制,经验则无法复制,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去沉淀。

           多年的培训经验,也让他深深地感悟到,虽然维修是标准+经验,但经验都在标准的范围内,仅凭经验去培训学员,两三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培训出合格的维修技术人员的。他认为国内缝纫机维修技术行业缺少的是整理标准的人,这项工作需要有经验的人去做。为了弥补国内缝纫机维修技术行业非标准化的短板,帮助公司培养更多的维修技术人才,壮大公司的服务人员队伍,沈志刚在公司立项,决定将自己多年的维修经验结合国外的维修理论知识整理出一套缝纫机维修技术标准,以推动整个维修技术行业的发展。

           活到老学到老在沈志刚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出国后他发现自己的英语不好,就开始学习英语。刚开始的时候自学,在工作中遇见生疏的单词都会一一背下来。再后来,为了尽快提升英语水平,就报了一个学习班,工作之余便去上英语补习班,每天都坚持背单词,如今,他已经能够用英文流利地进行培训,并且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他说,人只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充实,就会感受到一个比较快的提升过程。

           遇见艰辛表现出的坚强、遇见困难表现出的坚韧、对自己喜欢的事业表现出的坚持造就了沈志刚的专业。在当今“矛盾重重”、人人尽其所能追求财富与地位的时代,沈志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强、坚韧、坚持、专业与专注的精神正是制造行业需要发扬的可贵品格。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