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一台保存50多年的缝纫机

           上世纪70年代说起结婚,要准备“老三样”——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它们在市民家中留存下来的并不多,“老三样”早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老古董了。

      近日,记者在77岁的辛春英家采访时,发现她将缝纫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她的精心保养和维护下,这台缝纫机用了50多年依然能做出精美的窗帘、茶几套,修补衣服……

      辛春英家住市区西苑东路湛河区教体局家属院。近日,记者来到她家时,缝纫机放在她卧室靠窗的位置,缝纫机上盖着台布。辛阿姨说,这是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在内蒙古买的”。

      1963年8月,辛阿姨的老伴儿王老伯大学毕业后赶上支援边疆建设,便去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场一学校。1963年11月,在家当老师的她也来到内蒙古,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

      “这台缝纫机就是在那儿买的。”辛阿姨说,“当时工资低,我和老伴儿两个人每月工资一共才100多块钱 ,但还是咬牙买了下来。”辛阿姨说,当时市场上的服装种类少,价格也高,他们结婚没几年,双方都有父母要赡养,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压力挺大的,买衣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布料并不贵,所以他们才添置了缝纫机。

      辛阿姨的老伴儿给记者讲了买缝纫机的小插曲。据王老伯说,当时买大件东西不但要花钱,还要有购买缝纫机的票。“那时,河南人在内蒙古的不少,每到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在一起聚聚,以解思乡之苦,其中一个老乡在当地商业局工作。”王老伯说,一次聚会,这位老乡告诉他这次有5台缝纫机,如果想要,就要早点去排队,他们现场发票。“那天,刚好是这位老乡发票。”王老伯说,发票时他故意走到老乡身边,顺势“抢”了一张。就这样,他买下了这台缝纫机。

      1970年,两人从内蒙古回到平顶山时,这台缝纫机也跟着他们回到了鹰城。

      “它可没少出力。”王老伯说,他们将缝纫机带回来时,有缝纫机的人家也不多,“孩子们的衣服,还有亲戚们的衣服都是用这台缝纫机做的。”

      “现在虽然眼有点花,但纫针还是不用求人的。”如今年事已高、退休在家的辛春英依然没有放下她心爱的缝纫机,平时用它给家里做个茶几套、沙发套 、窗帘,修补衣服。

      “当年物资比较短缺,家家户户过得都挺紧巴,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他们也感觉很幸福。”王老伯说,如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样”早已被房子、车子、票子等“新三样”所取代,但每每看到这几样东西他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家庭的温馨,脑子里总会浮现出当年那份亲切、甜蜜的记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