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创新大奖——创新团队奖简介(三)
“十二五”期间,创新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常态下,一大批企业家、集体和个人,不断通过技术的进步、产品的颠覆、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和引领行业的变革。
日前,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创新大奖评选表彰活动入围名单正式出炉,进入网络投票阶段。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入围者的创新成果和事迹,近期,小编将对3个奖项全体入围者进行简单介绍,敬请关注。
17、祥兴针车运营团队
团队负责人:梁佛祥
成员数量:6人
祥兴创新管理团队创立于1982年,“十二五”期间,针对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团队积极求变,引领企业从经营方式和营销渠道两个层面进行了转型。
企业经营层面,祥兴创新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创新技术、自动化设备方面的服务能力和创造水平,以无缝缝合设备、吊挂流水线为切入点,引领企业从设备销售商转为生产商,研发出我国第一条结构简单和节能环保的全自动流水线,其无缝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南美及东南亚市场。
营销渠道层面,从主要销售整机转向零配件销售,网络销售已遍布全国各地,零配件销售与全国各地同行、大型工厂保持紧密联系。祥兴拥有自己的仓储及物流配送中心和强大的销售及售后团队,使企业在营销上实现了多元化。
18、中缝重工经营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章生
成员数量:7人
中缝重工缝纫机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特种缝制设备及高精密缝纫机零配件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组建于2014年,成立以来,团队针对公司的运行情况和市场情况,积极开展营销模式创新,将众筹式的营销模式引入到缝机行业中,借助各级经销商的力量,制定了来年更有目的性的公司生产计划,达到资金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浪费,使公司运行发展更加快速稳健。
此外,公司在生产模式零配件供应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如对机加工程序以及工装夹具的优化,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通过释负,减少班组长压力,提升员工舒适程度;通过生产模式变更,实现管理优化、增效、降低成本。以模板机为例,经过整改,公司成品量提升了30%以上。
中缝重工2010年被评为“乐清十佳企业”,2011年被评为“科技创新单位”,2014年被评为“十佳特种机知名品牌”。
19、杰克企业文化团队
团队负责人:阮美玲
成员数量:5人
杰克企业文化团队组建于2003年,主要职责在于完善、优化杰克文化体系,保持文化先进性,以文化为牵引,内聚人心,外塑形象。自企业成立21年来,杰克企业管理的活力来源于杰克推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
“十二五”期间,杰克企业文化团队不断完善杰克文化体系,丰富文化内涵,保持文化先进性,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以“为员工创造福祉,为供方创造市场,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回报,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打造全球缝制设备第一品牌”的企业愿景为文化引领;围绕公司“家文化”概念,大力建设和谐、温馨的家文化,从建“温馨之家”、“学习之家”、“健康之间”、“安全之家”、“绿色之家”、“感恩之家”、“公益之家”7个维度80个项目建设杰克幸福之家;不断创新传播工具、渠道、方法,搭建文化落地系统,实现企业文化落地深根,形成了管理层以身作则、制度牵引、舆论宣传、培训引导、荣誉激励、行为规范、仪式活动浸染7个维度的文化落地手段与方法。
20、和鹰企业经营研发团队
团队负责人:尹智勇
成员数量:11人
该团队自2006年成立以来,囊括了公司日常运行所需的各个系统,团队成员专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为和鹰公司成为“全球软性材料裁剪专家”、“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与心血。
“十二五”期间,团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建立了多层次、具有和鹰特色的研发体制和产品体系。建立了包括缝前(三维人体扫描、智能铺布、数控裁剪)、缝制(智能吊挂)和缝后(智能仓储)的全过程产业链,有效引领服装行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标准化。
五年来,团队申报专利191项,获专利99授权项,承担起草裁剪机和铺布机行业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获得注册商标9项。目前,公司主打产品数控裁剪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销往欧美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1、海诚模板工艺共享平台
团队负责人:汤学龙
成员数量:5人
海诚模板工艺共享平台以主要技术带头人汤学龙工艺师为核心,以互联共享、操作简便为核心建立“模板工艺理论体系”,并将其融入平台中,模板需求方通过线上简单操作就能将服装CAD文件转换到模板制作文件,并发送模板制作中心,中心审核核对后快速生产模板,可以将特定复杂工艺简单化,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模板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该平台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下游产业,特别是在服装方面,模板平台已经实现部分工序的全自动替代,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
22、华一生产营销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周明华
成员数量:9人
团队早在2008年即编制出版了行业第一本《缝纫机专用螺钉总汇》,毫无保留地供全行业共享。近年来,团队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了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平台,有效的推进了行业螺钉的标准化,提高了互换性。2015年,公司率先在行业零部件生产企业中创建了网上销售系统,实现B2B线上销售,以更便捷、快速地为缝制设备的经销商和服装生产企业提供服务。
目前团队正规划在“准时制生产模式”(JIT)的基础上,加快关键生产设备的信息化升级,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逐步打造“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通过创新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华一全面提升了技术及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创新使库存及在制品数量始终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加速了资金周转;标准化管理创新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为质量产品进一步接近“零缺陷”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23、吴江金明技术创新组
团队负责人:虞金明
成员人数:4人
团队成立于2011年,负责全公司2000多种高精度、高难度异形件的生产,从毛坯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编排,刀具、工装设计,并不断研究改进要求,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与机械加工行业先进水平接轨,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十二五”期间,团队先后成功完各类刀具改进、各类工装改进、毛坯设计改进等多种工艺革新,大幅提高工效,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此外,团队还围绕公司机床装备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积极向行业分享改造技术经验,目前公司数控化率达70%以上,由团队领衔攻关研制的内圆磨床改造方案,解决行业磨孔精度差的难题,使得设备有手动改半自动,一人操作多台,质量大幅提高,目前行业内累计改造千台以上,有效提升整个行业加工水平和效率。
24、川田计算机控制模板机科技研发中心
团队负责人:阮积康
成员数量:7人
中心成立于2012年,中心承担的计算机控制模板自动互换智能缝纫单元项目是公司近5年的重点研发、生产实施项目,自2012年初至今,通过3年的推广使用,相关设备已经在国内外上千家,多数为国内外世界知名企业中使用。客户表示产能普遍提高30%左右,服装加工质量和一致性大幅上升,改变了复杂工艺靠熟练工的尴尬,帮助服装企业降低对熟练工的依赖,克服了企业招工难的现状。每年节省的人工成本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
川田计算机控制模板机自动互换智能缝纫单元研发至今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发明;中心也被台州市科技局授予台州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资格。
(未完待续)
投票方法
1、“三步投”:进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公众号(csmaorg)——点击微投票——关联其他投票
2、“二步投”:进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公众号(csmaorg)——键入任一关键词(引领奖、团队奖、英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