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奔马故事继续讲,德国可让你向往?

           

           异国他乡故事第二弹

           本期继续分享奔马裁床的故事。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汇,理解与包容以及文化融合过程中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热心的“老爷爷”、“小姐姐”
           裁床事业部  战略文化部  粱燕
           因为工作的原因,与德国生产人员、市场人员、研发人员产生了很多的交集,与他们一起经历的些许事情让我感受到了暖暖的人心。
    Ernst Hirschle先生
           梳理奔马历史产品图片时,我找到了研发部的Ernst Hirschle先生。我上前表明了来意,需要其帮忙将产品的高清图片和介绍发至我邮箱。描述完毕我便离开了办公室,不一会儿邮箱里已经收到了我所需要的信息,惊讶于他的办事效率之余,我立马着手回复邮件感谢他的帮助。

           可邮件还未起草完毕,就听到了一阵敲门,原来是Ernst先生亲自来核对我是否收到了所需的资料,还热心的跟我讲有什么其他需要的尽管来找他。那一刻,心头暖暖的。很小很小的事情,他却亲自跑一趟,让我感觉:德国同事好热心!

           事情虽小,但足以暖人心,工匠精神见于细微之处

           收集奔马一些古老零部件作为展厅的展品,我来到了车间,深入车间内部,我找到了一个正在专注工作的“老爷爷”,看上去大概有60岁,他是Manfred Krehl先生。待我描述完我的需求之后,他似乎有所理解,他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跟我讲,另外一个车间有一名更加资深的员工,对老产品了解颇深,我便想着只要告知我大概位置,我去询问便好。
           未曾想,Manfred Krehl放下手中的工具,亲自带我前去,这一去,便是N个地方,从A地到B地,再到C地,每一处都有我所需要的老部件,我如获至宝。
           随后Manfred Krehl在返回车间的路上跟我讲到,自己在奔马已经有几十年了,年轻的时候就在奔马做学徒,日子一眨眼这么些年了,每天生活很充实。朴实的话语,慈祥的面孔,更加让我感受到:德国同事好热心。
           最后一位要提及的是市场部的一名“小姐姐”,Johanna Duve,也是帮助我最多的一名德国同事。在她的帮助之下,完成了视频、照片的拍摄以及奔马历史奖项的整理。在她的镜头之下,我认识了奔马工匠,知晓了奔马历史辉煌,感受了他乡温暖!
           只是一桩桩小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壮举;只是一件件家常,没有什么感恩肺腑的描述。平淡中见温暖,我想,那暖暖的心就是镌刻在我内心最深的印记了吧!
           “陌生”的德国朋友
           裁床事业部 战略文化部  李文燕
           初来德国,除了满眼的新奇和兴奋,当然,还有对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担忧。但正是因为他,我们口中的“老孟”、“孟爷爷”,尽管他才50多岁,但大家对他的亲密,以及他对我们的照顾,都让“孟爷爷”这个称呼“驰名中外”、“家喻户晓”。
    图中左数第二“孟爷爷”
           在来德国出差之前,就对他的“美名”耳熟能详,凡是去过德国出差的中国人,都对他赞赏有加。但第一次面对面的自我介绍,还是让我有些紧张,大学的口语训练毕竟有限,加上对这位“陌生”的朋友不太熟悉,说话结结巴巴。可“孟爷爷”却一直耐心的听完我的介绍,用一种我不说完坚决不打断的诚恳的眼神,就这样完成了我们的首次见面。

           记得有一次,我需要编制德国员工的人员信息表,需要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便去找他讨教。他十分的乐意,明明工作非常的繁忙,却直接放下手头的工作,热心的回答我的问题,为我解释每一个信息表中的专业名词,以及德国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规定,让我对公司的制度和体系,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
           说孟爷爷是一位“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差异相差甚远,每天早晨,他都泡一杯咖啡,吃一个面包,中午一个面包配上一根香蕉,晚上或许还是面包,偶尔碰到面包店送餐,就换一种口味的面包尝尝。

           饮食文化差异
           德国人爱面包,而我却爱家乡的油条豆浆、美团滴滴

           而我,在异国他乡想念着家乡的油条豆浆,美团滴滴,却也不得用种类繁多的面包填饱肚子,倒也算是殊途同归。
           我们之间有着千千万万的差异,但几十天的相处,让我们亲密无间,分享着中德文化的小故事、身边的小趣事,也算是别有乐趣。

           就是这双来自异国他乡的“援手”,让我对德国的感受有了温度。说他是“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素未相识,却一见如故。他的热情帮助和悉心照顾,让我在这偌大的陌生环境,感受到了踏实,也感受到了友爱,也让我对每次的出差多了几分的期待和开心。

           这位对世界永远抱有善意和热情的“陌生”朋友,感谢有你~~
           我与德国的不解之缘
           裁床事业部 战略文化部 于建芳
           我在德国待了7年,最美好最热血的青春挥洒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可以给人一个深刻的国际化视野,这个视野可以开启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和引发思想的碰撞,这样的经历会塑造并丰富一个人的人格。
           在德意志土地上的思想文化碰撞
           大部分人对德国的印象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闲的生活节奏,但真正生活其中也会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德国人不像南欧人那么热情、开朗,他们内敛、安静,但他们的社交礼仪非常到位。出入推拉门,走在前面的都会为身后的人撑着门,递到手里才放开,而身后的人也会说声谢谢。他们在正式社交场合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教授有固定的受访时间,看病要提前预约,公共汽车发车与到每一站都有时间表。
           精确的时间观念造就了德国的高效,走在钟表上的德国人。
           德国人很喜欢做计划,基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记事本,甚至他们在一年的开始就已经把这一年什么时候休假安排好了。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到每个同事一年的大概安排,这样可以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公司,可以找到他。德国人习惯了提前安排一切,并让其井然有序。
    汉堡小镇

           我与奔马的缘分起于2010年,从北部热闹繁华的汉堡来到这个南部的小镇,一开始心里还是有点落差的,但是慢慢地爱上了小镇的安静和淳朴。奔马所在的小镇是在德国很有名的自然风景保护区,风光怡人。南部人相较北德的人要保守一些,但是在工作中,相处时间长了,同事之间也很融洽,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用心的付出必然会得到用心的回报。
           在异国生活这么多年,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回视我的祖国:我们曾经轻视过的,毁坏过的文化传承,那些民族精粹,才正是能令古老欧洲肃然起敬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汇,会给人多打开几道门,几扇窗。  

           德国老匠人带来的感动
           裁床事业部 战略文化部  张艳
           中国和德国有6个小时的时差,为了更好地和奔马中国公司交流和对接,德国奔马规定上午7点上班。和往常一样,总是有很多德国员工来的比上班时间早,一到公司,可见德国员工打完上班卡后,就陆续到公司楼下的小厨房里去,先接上一杯咖啡,才开始展开一天的工作。
           小厨房精致小巧,但配备齐全,冰箱、微波炉、洗碗机、洗碗槽等,一整套的西式设计,足足可以做一桌子精致的西式早点。

           说到这里,也许会想到,中国的早晨六七点,肯定在早餐店里面,吃着热气腾腾的各式餐点,喝着香醇可口的豆浆,然后赶着上班早高峰去上班。但是在德国,到了上午9点,才是他们的早餐时间,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早餐,有的聚集在公司门口的长凳上,一边享受阳光的触摸,一边享受自己的面包;有的聚集在小厨房里,一边喝着美味的酸奶,一边和同事们聊着趣事。他们用15分钟的时间享用早餐,也将这15分钟的时间,在上午忙碌之后放松小憩一下,更好地投入工作。

    早餐时刻

           在德国奔马,有很多员工在奔马干了一辈子,有的更是祖孙三代都在奔马工作,我的任务就是挖掘老工匠的故事。
           迎来的第一位德国朋友,是一位研发工程师,头发花白,笑容亲切和蔼,事先得知我的来意之后,精心准备了一些关于他在奔马工作时的资料和一些黑白老照片。老先生细数着自己过去的事情,眼神深邃,神情自豪,仿佛是带我走过了过去的梅尔斯泰腾,他不时感叹时光匆匆,如果再年轻十岁,还能为奔马的研发事业再奋斗十年。
           务实、专注,简单又厚重的工匠精神造就德国品质
           他已经为奔马的研发事业做了42年的贡献,15岁来到奔马,他进行了为期3年的学徒生涯;在德国教育双轨制的体制下,服完兵役后回来,选择继续学习,考取国家类水平技能证书,一路成长为现在奔马电控专家,在他简单却又厚重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忍不住感叹,这是一位创造德国品质的工匠,他的简单和专注让他成为奔马技术的核心人物。在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趋势之下,这种务实、简单和专注,值得我们珍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