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托起休闲服装王国
沙溪镇,素有侨乡和文化之乡的美誉,55平方公里的水土滋养着6万多人口。一个昔日以农业为主的小镇,改革开放以后却演绎出了一个“制衣王国”的神话。近年,休闲服装业成了沙溪工业经济的主体,产业集群特色日益明显——设施完善、企业众多、人才云集、资讯发达、行业配套、物流顺畅等,一系列鲜明的特色奠定了其中国休闲服装生产基地的地位。
2000年首届中山国际休闲服装博览会之后,沙溪明显地出现了行业生产要素向休闲服装业聚集的过程: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沙溪新增制衣企业190家,其中25家远道而来的外地企业纷纷落户;新增品牌60多个;同时,与服装市场相匹配的衣车市场、布匹市场、布碎市场等上下游市场迅速形成。2004年,沙溪的服装企业已达到1300家,从业4.15万人,产量2422万打,产值50.17亿元,创汇1.51亿美元。沙溪的休闲服装生产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目前,该镇有服装工业区6000多亩;有与制衣相关的纺织、漂染、印花、水洗、织唛、纽扣、机械配件等配套企业200多家;有与服装生产销售相配套的布匹面料市场、制衣机械市场、辅料市场、布碎市场等专业市场,一个从织造、整染、布匹、绣花到加工服装、销售相配套、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正在沙溪逐步形成。
沙溪是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的休闲服装产业集聚地,以产业配套齐整、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为主要特征。其拥有悠久的制衣历史和深厚的服装文化底蕴,依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争得发展先机,以著名服装品牌企业为核心,形成了品牌企业的集聚,并以出口为主,在原来利用“三来一补”的方式上,引进了国外的资金、设备、管理、技术;利用侨乡的优势,依靠毗邻港、澳自由贸易区,在人文、地域、交通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之成为了闻名港、澳地区及国内外市场的服装加工基地。
历史悠久奠定制衣优势
沙溪的服装生产,可谓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早在清朝中期,就流传这样的童谣:“溪下佬坐布机,坐烂屁股没药医”,形容的是沙溪典型的家织麻布小生产群落。到了晚清时期,已经有了一部分人以卖布为生,建成了驰名两广、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布行街,卖布行业的盛行便奠定了制衣业的优势。从民国时期开始,沙溪出现了集裁、剪、缝于一身的代客加工服装的手工作坊。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沙溪就开始承接小批量面料加工,出口海外。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海外华侨纷纷回乡办厂,带来了先进的服装理念。服装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方式由开始鳔胶单一化的“三来一补”向多元化拓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第一家制衣来料加工厂落户沙溪时,睿智的沙溪镇领导便看到人们对服装需求的市场空间之大,于是,他们制定了相关政策,从税收、土地、厂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制衣厂家上规模,出效益,创牌子。精明而务实的沙溪农民也及时触摸到商机的脉搏,纷纷走出农田,或合伙办制衣厂,或走街串巷兜售布匹。几经风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沙溪的服装业产值已达十多亿元。而此时的中国,服装产量和出口量都已跃居世界第一。精明的沙溪人终于找到了赖以发展的更大空间——以生产休闲服饰为主,产销辐射全国各地。于是,沙溪的服装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软硬环境结合创造发展商机
当今世界,环境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在内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个优质的软硬环境,就很难创造发展机遇。
沙溪镇致力于创新环境,努力营造“硬件过硬,软件贴心”的大环境,更好地为企业、为客商、为当地服务,创造一种外资和民资愿意进入、顺利进入、高效运营的全新环境。目前,按照工业进园进区的发展思路,沙溪已形成了隆兴工业区和展兴皮具城两大板块;居住区建设方面,分别推出了阳光半岛和华发生态园两个各具特色的规模小区;为迎接今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该镇将原星宝商业区提升为商务区。此外,为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沙溪中学和沙溪文化广场两个项目正在筹划中,总投资近1亿元。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沙溪镇拥有大批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设计、管理人才以及熟练的生产工人。如张肇达、武学伟、房莹、王宝元、方健夫、王玉涛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均与沙溪服装结下不解之缘。“金顶奖”是我国服装界最权威的奖项,1997年至今,我国共评出了7位“金顶奖”得主,其中就有3位来自沙溪,一大批对休闲服装有着不懈追求的实干者、服装设计师、服装相关产业人才正在沙溪汇聚,人才集群正在形成。据介绍,现在,一种新的现象开始在沙溪出现:那就是从前为某一家服装企业服务的服装设计师和形象设计师等纷纷开始自立门户,沙溪服装产业中又衍生出一个新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