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体称对华纺织品设限不合自由贸易潮流
- 英国的《金融时报》25日载文抨击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称“自由贸易才是保持持续繁荣的最佳选择”。
在这篇题为《低收入者成为纺织品贸易保护的牺牲品》的文章中,作者戴卫·威利茨说,欧盟目前的做法不合国际贸易的潮流。
针对所谓欧盟对华贸易设限是为了保护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说法,文章说,这完全不是理由,在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不应该剥夺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中进行公平竞争的权利。发展中国家要做的是取消自己的贸易壁垒。
文章说,目前出现的危机显示欧盟的决策层的管理是何等的差劲。如果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政策在实施之前经过广泛的咨询和谈论,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危机。
英国的新闻媒体近来把目前欧盟设限引发的危机称为“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一场贸易“灾难”。
按照中欧今年6月份达成的中国纺织品出口欧洲的配额协议,10个服装项目类别当中,已有6个类别超出限额。由于超出限额,欧盟零售商向中国订购大约5900万件毛线衫和1700万条长裤被扣在欧盟港口无法进入市场。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配额应于今年1月1日全部取消。但欧盟委员会为保护成员国纺织品生产商的利益,于6月重新对中国10类纺织服装产品实施配额限制。今年6月,在南欧和东欧纺织品生产商的压力之下,曼德尔森赴华与中国商务部在上海达成一个过渡期协议,即《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协议规定在两年内对10类中国纺织品重新设置进口配额限制。
由于欧洲服装贸易商或零售商早在协议签署之前就已向中国商家订货以应对秋冬销售旺季,大量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因无法获得配额而积压在欧洲各港口不能入关。这引起欧盟进口商、零售商及相关行业组织等“反设限派”的不满。
其实,此次危机根源在于欧盟内部纺织品生产厂家与销售商之间利益的冲突。
欧盟成员国之间由于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德国、荷兰和英国等主要纺织品消费国,力主改变欧盟限制纺织品进口立场,因为其国内纺织品零售业正受到大量缺货和失去商机、市场的严峻挑战;而法国、意大利和立陶宛等仍拥有一定规模纺织工业的欧盟国家则坚持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以保护本国工业。
欧盟负责商贸的专员曼德尔森表示,正争取寻找可以平衡各欧盟国家利益的解决危机办法,并呼吁各国保持团结。
据称,欧盟有可能考虑将2006年给中国的部分限额提前调到今年使用,并允许不同种类纺织品之间的限额相互交换,以允许数以千万计已经到港的成品得以尽早进入市场,减少零售业的损失。
《金融时报》的文章说,曼德尔森先生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作祟,与当今自由贸易的趋势格格不入。文章还呼吁英国政府告诉这位欧盟专员,英国反对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文章说,“在对付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斗中不容妥协。”
文章说,“自由贸易才是保持持续繁荣的最佳选择”,中国参加同欧洲的竞争本身是件好事,虽然有很小一部分纺织品产业工人失业,但中国的纺织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廉价服装,同时也促使相关产业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