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的出路在于创新
- 企业报要参与报业竞争,甚至要在与视听、网络等立体媒介的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企业报大多不是每天出版,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抗衡;由于企业报受行业和企业性质限制,在取材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匹敌;由于企业报的读者受企业范围的制约,其受众的宽泛也远不能与综合性报纸相比;由于企业报大多属于内部报刊,只能靠企业专项经费,其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以至于有人产生了“企业报还能走多远”的担忧。
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在国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拥有自己的企业报。在国内,企业报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是新闻战线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改革攻坚和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企业报本身必须对新形势作出相应的反应。那么企业报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呢?我们认为,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企业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观念创新,科学定位
企业报的创新,最关键的是在办报观念上取得突破。企业报与生俱来的特定性、专业性、接近性特征,限定了它的目标读者群。这是个劣势,但更是个优势。锁定这个读者群,就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以其不可替代的特色而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这样的办报理念,我们《经纬》报自觉地把新闻报道与企业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在“企业想做的、职工需要做的、企业报应该做的”这三者的交叉点上做文章,在指导性、针对性、实用性上下功夫,以通俗、平易近人的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感动读者。正是有了这样的定位,《经纬》报才既得到企业的全力支持,又得到职工的广泛好评,报纸也由月报、旬报到周报,不断发展壮大。
风格创新,突出特色
报纸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报纸的整体风格上。由于在新闻时效上的短腿和内容选取上的局限,所以企业报创新应该把突出个性风格、增强可读性作为立足报业竞争的主项。
《经纬》报为突出个性风格,着重抓好四方面的创新。一是牢记平民视角。企业报强调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实际上就是给广大职工提供其需要的新闻信息。《经纬》报特别关注职工的焦点、热点,比如职工普遍关心住房分配,我们就在第一时间刊登分房方案,这一期的报纸每年都成为抢手货。二是强化企业韵味。企业报的内容要与报纸所在企业文化特点相联系,要为广大职工所关注;报道的形式要符合企业的文化习惯,要为广大职工所喜欢。三是拓宽报道面。变原来重在上情下达为上情
下达与下情上达并重,四是要凸显本报特色。《经纬》报每年都坚持进行大幅度的改版,每季度都确定一个新闻宣传主题,每月至少推出一个专题栏目,每期都有抢眼文章,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受到职工普遍好评,连续两年被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报协会评为“十佳企业报”。
管理创新,形成合力
企业报的创新,与其他社会性报刊一样,必须按照新闻媒介深化改革创新的大方向,坚持“软”、“硬”件结合。
在“软件”建设上,一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培训制度。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来自企业内部,大都不是科班出身。鉴于此,《经纬》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训代会”等办法,进行新闻业务培训。此外,我们还加强与全国各类企业报纸赠阅交流,以此来提高采编人员素质。二是坚持严格的奖惩制度。《经纬》报建有完善的工作条例和一整套工作流程,严格奖惩,鼓励创新,以此来提高采编人员的责任心与积极性。三是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经纬》报在企业内部各条战线上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通讯员队伍,每年定期对他们进行新闻业务培训,依靠他们撰写优秀稿件、提供新闻线索,队伍壮大了,信息畅通了,稿件质量提高了,企业报的办报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四是引入科学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集中到报社,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采编队伍。
在抓“软”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硬”件建设。《经纬》报通过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得企业人、财、物的大力支持,硬件设施和办报条件不断改善,为报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