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温州服装业进军俄罗斯市场跳板

        在黑龙江的东南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的地方,有一个中俄互市贸易区叫做绥芬河,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商人就已进驻这个市场淘得第一桶金。在过去的10年里,温州鞋商借绥芬河一带为跳板大展拳脚,占据了俄罗斯七成的市场,每年出口近7亿双鞋,但温州服装所占的份额还很小。而在不久的将来,中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的建成将为贸易者提供一个横跨中俄完全开放式的贸易阵地,为产品安全出境、大批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有人认为这将成为又一块商家必争之地。这对在外贸市场上正“硝烟弥漫”的温州服装而言,或许也是一条新的出路?

     

        万丈高楼平地起

        温州商人跻身中俄边境贸易始于20世纪90年代。据在绥芬河做了10余年生意的绥芬河双江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邓高标介绍,1996年前后,第一批温州商人踏上绥芬河,当地市场的规模还很小,只有青云一个小市场,整个城镇以小商品贸易为主,没有农业也没有工业。这个小市场只有3层,以销售服装为主,鞋子则是散落在周围,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但是当时的贸易已崭露头角。

        据了解,绥芬河对俄的边境贸易从19世纪中叶开始起步。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和绥芬河口岸相继开通后,俄、美、英、日等国和国内商人在此经商办厂,绥芬河一度比较繁荣。到三十年代日本入侵后,口岸闭关,工商业十分萧条。1945年,口岸重新开通,绥芬河成为国家进出口商品中转站,外贸活动统由国家进行,中俄双方边境贸易未再开展。直至1985年重新恢复,历经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现汇贸易,使绥芬河逐步由封闭、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开放、富裕的初步现代化口岸城市。此后,全国各地来这里淘金的人就不断,尤其在90年代中期开始,有场无市的局面基本上已经得到改善。

        对于绥芬河来说,它的繁荣从青云市场开始,以青云市场为中心,直到1997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整个市场,从此,整个绥芬河也跟着“火”了。1998年新的青云市场建成,规模比原先大了许多,占地面积为原来的一倍,而楼层也从原来的三层建成为五层。生意越来越好后,形成了两条专卖鞋子的街道,做鞋类批发。随后类似的市场纷纷兴起,绥芬河步入了“旺季”,许多商家不仅在青云,还在国贸城、环宇等市场开设分店,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2003年,青云市场再度扩建,从原来的五层加高成九层,租金却降低了近一半。03年时,二十多平方的店面租金为每年八万,而就在2002年的时候,还是一年十五万。现在像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在绥芬河有十八个之多。外来人口同时也迅速增加,绥芬河原来有6万多人口,外来做生意的达8万之众,主要以浙江、广东、福建、沈阳等地为主,其他地区也有许多。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