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服装为人作嫁之苦

        “中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被别人‘拿’着,到头来,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2005年岁末,笔者见到一位阔别十几年的同学。言谈之间,提起她侨居新西兰的哥哥。以前,她不明白为什么每一次她哥哥回国都要买好多衣服,而且有时还让她妈妈买一些不急着穿的衣服,通过海运寄给他。原来她还以为哥哥穿不惯洋人的衣服,或者是因为一种"故乡情结"。不久前,她去新西兰看望哥哥,在那里住了半年,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同样是"Made in China",在国内往往只卖百十来元的衣服,在新西兰则要几百上千元。   

      我告诉她,这就是中国服装出口的现状。

      "超级打工仔"难圆强国之梦   

      十几年前,仿佛一夜之间,在东南部沿海,中国服装品牌迅速蹿起,先是星星之火,很快变成燎原之势,相继涌现出杉杉、雅戈尔、柒牌、罗蒙、庄吉等一系列本土知名品牌。以福建晋江为例,拥有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一度达到3300多家,从业人数超20万人,年产值达285亿元,其中有3家企业荣登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之列,5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   

      "但是,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装品牌相比,差距还很大。"罗蒙集团总裁盛静生道出了中国服装品牌的隐忧。"以罗蒙为例,尽管罗蒙一年出口西服500万件,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但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到美国仅有几千件。"盛静生认为,差距的关键在于国内服装品牌设计开发的落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只是将设计视为巨大生产机器上的附属功能,发展受到生产型成本的制约,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服装设计远远滞后于加工制造,这也造成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大而不强的原因。    

      文章开头那个故事中,在新西兰买到的"Made in China",卖主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中国服装出口商,而是掌握着最终话语权的欧美服装进口商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浩浩荡荡2000万之众从业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不过是这些国际服装大佬们的"打工仔"。如果说,做OEM,搞贴牌加工,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就业人口,使中国一跃而成为服装大国,那么,这样做却不会使中国成为服装强国,更不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