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遭“釜底抽薪” 国际买家另觅新欢?
2006年第一季度,曾经被疯抢的“纺织品配额”竟然出现了剩余。
据悉,截至4月中旬为止,中国出口欧美的设限纺织品配额浪费率达20%。
而真正让中国纺织业者担心的是,在配额需求不旺的背后,国际买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另觅新欢。
配额炒家大跌眼镜
进入4月,中国输欧、输美纺织品贸易寒意逼人。截至4月中旬为止,中国出口欧美的设限纺织品中,大多数类别的清关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与2005年同期相比,简直有如云泥之别。
2005年初,由于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使得欧盟和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纺织品实行大棒政策。而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商务部从2005年下半年起,开始对中国出口欧盟和美国的部分纺织品进行配额管理。这使得纺织品出口的机会变得极为有限,因而有关配额的幕后交易也开始风生水起。
在看到2005年几近疯狂的贸易场面后,市场人士普遍对2006年的纺织品出口看好,这使得出口配额价格被疯狂炒高。
“但事实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深圳外贸公司经理刘涛说。在临近纺织品配额再次招标的日子里,他将手头的输欧配额赔本卖了出去,“现在输欧配额基本上是有价无市,再不出售,恐怕会跌得更低。”
记者获悉,与2006年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第一次招标相比,刚刚结束的第二轮招标配额的幕后倒卖价格已经出现明显的回落。
“由于早前的配额价格被炒得过高,许多国际买家都把订单转移到了周边国家去了。”浙江服装企业老板楼明良感慨道,“配额的供需情况发生改变,炒家如意算盘落空也是必然的。”
国际买家远走他乡
让纺织工业协会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在配额需求不旺盛的背后,是国际订单“跑票”现象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