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不得不佩服的两家缝制厂发家史
- 国内的缝纫机制造业风起云涌,多了许多的品牌和厂商。大家都有一系列产品:包缝机、绷缝机、双针机、曲折缝纫机等等。虽然是一家小厂,但你拿出其产品目录一看,各种各样的机车,品类齐全。到了其工厂一看,却只做一种或两种产品,其余都是贴牌生产。反正现在生产工艺不难,零件到处都有,最方便的就是去东阳的零件百货店买零件,回来装配。如果销售不错,则继续扩大;如果销售不好,随时可以贱价把产品卖掉。
中国人贪便宜的人非常多,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就要价格便宜的。把这些存货一卖,库存就不剩零件了。原来也没投资什么生产设备,厂房也是租来的,生产不好叫员工回家也不用付资遣费。若是有厂房的,盖了厂房不会贬值,厂房工地说不定还会升值。这是我对江浙一带小型缝制设备厂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前,每人每年2~3套衣服,每人每年一双鞋即可;改革开放之后,每人每年约要7~8套,3~4双鞋子。这种数量乘上14亿,即为非常大的需求量。中国市场容纳量如此之大,到处都需要机械设备制衣、制鞋,再加上中国在近10年作为世界市场的生产基地,价廉物美,全世界的服装工业都要向这里聚集。以这种环境,带给国内缝制设备的工厂巨大的沃土,让许多工厂得以生存、成长。
但由于资金欠缺,故有一大批人仍用品质较差的机械工作,这给许多中小缝纫设备制造工厂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以二十年来说,中国的天津、华南、上工、标准、蝴蝶、江湾等厂占据整个中国市场,当时他们的品质都还过得去,价格也算高,每家厂都有些利润。但是他们没想到国内市场需要更便宜的设备,品质稍微差一点也没关系。
为什么这么多人钻入缝制设备呢?据我分析有原因有两点,第一,在10多年前特殊花样机尚都由外国把持市场之时,给台湾或国内的小厂留下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当台湾或国内的类似产品一出来之后,很快的可以低价抢到市场而且利润丰厚。但如今这个光景已不再现,连特种花样机也都饱和了。第二,就是缝制界的大部分老板都是黑手(技术工)出身,他们喜欢从事其看得到,摸得到的产品,有电脑管理软件介入的成份,就不是他们的首选。
为什么偏要投入缝制产品呢?难道没有更广阔的路吗?缝制机械类的产业,要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设计能力,且要较庞大的资金才可进入门坎,绝非一般的组装厂所能及,能与真正的制造商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