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竞争策略日益侵蚀中国制造大国地位
- 廉价鞋、廉价衬衣、廉价玩具——这些被标明“Made in China”的商品一度充斥着国际市场,也使低价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代名词。曾有一位原国家外贸部门高官放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至少可以称雄国际市场20年。也就是说,目前要撼动中国廉价成本特色的制造大国地位是相当难的事情。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低廉的工资成本吸引了众多国际市场青睐中国制造订单。因为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比如加拿大工人的工资是13.59美元/天,美国是15.13美元/天,瑞士是24.12美元/天。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高昂的工资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于是,原本在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的一些粗放型制造产业就把目光指向了亚洲国家,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拥有着庞大制造工人的国家,自然就成了国外品牌产品的廉价工厂。
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也确实需要通过低价竞争策略获取生产经验和培养大量劳工,也需要通过“替人做嫁”让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较低的中国制造企业获得发展的基本空间。而中国的纺织业、制鞋业、低端工艺品等行业也依靠低价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生长空间,其实力也在高速增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