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期待力争上游的一次鱼跃
- 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就可能抵消劳动生产率的优越性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丁力说,“这将是‘中国制造’一次惊险的飞跃”
刚到夏威夷2个月的新移民米雪·梁(Michelle Leung)很快养成了一个与当地许多居民同样的习惯:每周一次开车30分钟前往郊区的超市进行疯狂采购。在她拖回来的硕大塑料袋和牛皮纸包里,餐具、毛巾、卫生纸、衣服、食品和调味品堆成小山,这些东西上面总有一个标签在晃来晃去:“中国制造”(madeinChina)。
谈起她所去过的夏威夷几个大超市,米雪·梁说:“几乎你能见的,你所能想的,90%都是‘中国制造’。”
然而,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像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地的时候,也在无形中蕴藏了危机,这其中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也有国际贸易大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
“中国制造”的软肋
中国制造的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大约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等等。在多个行业中,中国都位居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
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具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具体如下:
美日欧国际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定出技术标准,按照效率原则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发出订单;
日本、东南亚、中国港台等地的企业成为订单的第一承接人。研发、创新和部分生产环节被留在当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则转移到中国内地、越南和印度等地,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进行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的企业组织完成最终的生产过程:其资金有的来自日本、东南亚、中国港台,有的则是本地民间资本;生产资料有的从境外采购,有的在中国境内采购,劳动力则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村;
产品经过品牌商指定的检验机构认可后,被贴上品牌商的标签,沿着品牌商所掌控的销售渠道被摆上世界各国市场的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