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 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
- 各位专家委员: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们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多学科、多专业专家的综合优势,加速服装科技的研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进程,推动服装行业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经中国服装协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决定设立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这对于我们服装行业来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各位专家从四面八方齐聚北京,为服装科技发展献计献策,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服装协会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协会工作的支持,感谢你们对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热情关注和做出的贡献。
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中国服装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是国际产业链中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的付出与收益极不相称。面对这种客观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服装市场,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服装行业如何面对?如何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杜钰洲会长在2006年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高两个贡献率:提高科学技术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不断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服装行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全球增值链的低端升级到高端,实现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的战略转变。
我国服装工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我国服装工业形成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缝纫机在一些大中城市逐步得到推广,生产力大幅提高。解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近30年的发展,服装行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经过了以家用缝纫机为主、工业缝纫机为辅的发展期,服装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当时的服装企业多为单一品类加工,企业处于生产力发展期,到1978年全国共有服装企业7700家,服装产量6.7亿件,出口创汇7.08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国家和部级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这个时期经过了以工业缝纫机为主、家用缝纫机为辅的发展期,是世界服装机械大转移的发展期。截止到1995年,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服装产业升级,建立了我国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特别是有“七五”计划时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二三维CAD设计”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八五”计划时的“服装CIMS应用工程”、“国家服装设计与加工工艺示范中心”等国家863项目;“九五”计划时的“服装企业MIS管理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时期的“服装企业ERP系统”、“PDM系统”、“三维CAD服装系统”等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及其带动作用,我国服装行业的装备水平、服装CAD水平、服装科技研究水平已跃入国际先进行列。服装行业的发展与服装科技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到2005年,我国服装产量达465亿件,出口创汇达738.8亿美元,已连续保持十一年两个世界第一,实现中国服装行业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