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海企业"走出去"的故事:负负何以得正
中国缝制设备生产企业上工申贝自身经营困难,却在2005年“小吃大”并购了位居世界同行老三的德国杜克普·阿德勒公司,当时后者也处于亏损。
上工申贝集团传来消息,2006年上工申贝销售收入比增近半,杜克普公司继并购当年扭亏为盈后,去年销售收入又增长17.6%,净利润增长3倍。
在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例子中,这是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之一。负负何以得正?请看三道乘法———
“我们要出去”ד你们要进来”
并购之初,面临“双负局面”:杜克普公司虽站在全球缝制机械金字塔顶端,却因欧美市场萎缩、制造成本抬升而连年亏损;上工申贝虽是中国缝纫机产业创始者,但研发力量不敌国际品牌,灵活性不如民营新秀,两面夹击下陷入困境。
为了接近远离自己的中国市场,杜克普把94.98%的股权卖给上工。进驻世界高端市场,则是并购带给上工申贝的大好机会。然而,要获取信任、分享市场并非易事。上工申贝董事长张敏记忆犹新的,是相隔一年的两封联名信。并购刚完成,杜克普公司工会联名来信:他们担心技术被掏空、市场被挤占,最后裁员关厂,愿以每年减薪300万欧元为条件换一个“三年不裁员”的承诺。张敏没答应,大股东不能失去决断权,同时他相信整合可以救上工申贝,也可以救杜克普。
大刀阔斧的整合开始了:精简欧美销售机构,撤移冗员加强亚洲销售。在上海组建2家新企业,一家搞制造,一家搞贸易,专事杜克普公司DA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管理权放给杜克普公司,业绩与其直接挂钩。这下德国人来劲了,挑选出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转移到上海生产,省下大量成本。自己的贸易公司做市场,远比过去靠代理有效,短短几个月间就实现销售6000台,收入增加近4000万元。同时折价处置库存,控制应收账款,回笼流动资金。
一年后,德方工会又来信了,对上工申贝不裁员、不降薪表示感谢,字里行间透出对杜克普复兴的喜悦。
启示:一项调研显示,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失败案例中,有80%源于并购后的整合。收购不易,整合更难。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为并购而并购,而是要凭借并购使自身走上国际舞台。学会统盘考虑、跨国管理,是成为全球性企业的第一课。
德国技术×中国制造
都说中国企业买了外国企业,先进技术及其背后的产品高附加值就到了嘴边。杜克普公司拥有200多项注册专利,尖端技术几乎涵盖缝制设备所有高端领域。但要引入这些技术,上工的消化能力面临考验。
消化先进技术,没人才不行。近年来,上工申贝业绩下滑,大量人才流失。并购杜克普后,上工申贝不吝重金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放眼全球招募有经验、懂技术的“帅才”。新组建的生产厂启用德国老牌缝纫机企业百福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64岁的施瓦兹担纲执行总经理。在他的指挥下,杜克普生产技术引入中国完全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