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十年成长路

           一年又一年,转念之间,转身之际,时间的流逝总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中国缝纫机业又走过了十年成长路

      风雨兼程,十年坎坷路。从萌芽初创,到不断成长,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球,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值得细细回味。一个个焦点话题,一次次突发事件,都凝聚了一代缝制机械人和一批缝制机械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痛苦的裂变、新生、发展与壮大。因此,“9·26”,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段历史的总结,一个新起点的开始。   

      自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成功举办以来,CISMA已走过整整十年(2006年停办)。十年岁月,风起云涌。CISMA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渐变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国服装业、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以及诸多的设备经销商们,共同见证了它的成长与发展。从CISMA2007开始,展览会调整为两年一届,新的十年又将开始,息息相关的中国服装业与缝制机械行业又将如何发展?值此CISMA2007召开之际,我们精选了十个关键词以总结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过往十年的成长路。

      关键词一:产业转移  
     
      1997年,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立高林机电实业有限公司;2000年,重机(上海)工业有限公司成立,迄今为止,重机株氏会社在中国共有6个生产基地;2001年,主要为“天马”和“飞马”提供高质量配套零件的福马(天津)缝纫机械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5月,上海百福中捷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登记;2005年7月,上工(欧洲)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受让FAG公司所持有的德国杜克普·阿德勒公司94.98%的股份,翌年,DA制造正式投入生产;2006年,格柏(上海)工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正式“牵手”,开始自动裁床的本土化生产;2007年年初,德国百福公司以195万欧元收回中捷股份持有的上海百福中捷公司全部40%的股份后,其全资子公司百福工业机械(太仓)有限公司于4月隆重开业……过去十年,世界缝制机械产业的转移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低廉的劳动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较高的员工素质、完整成熟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吸引这些行业巨头转向中国生产的重要原因。   

      滚滚而至的产业大潮,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彼此合作与竞争中,中国企业开始更新观念,学习新的加工技术、新的检测方法、新的管理方式以及新的营销手段,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三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大幅提升以及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民族的工业并没有在“与狼共舞”的环境中败下阵来,而是更加清醒,更加强大。   

      中国服装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缝纫机的价值,但不少服装企业对缝制设备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还没有意识到某些国产设备的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品牌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一些国外品牌。因此,中国服装企业要加强认识,缝纫机企业也要针对目前这种状况,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二:技术创新
      
      2006年上半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十五期间”30个科技项目进行验收。其中,以兴大豪、威士为代表的13个项目被授予“技术创新奖”。13个项目中,不少企业开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来解决产品开发中的工艺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过去十年,重机、杜克普、兄弟、飞马等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自动化、特种设备方面的优势,基本占据了高端市场。力克、格柏、艾斯特、川上、岛精机、高鸟、欧西玛等前道设备的企业也纷纷推陈出新,制造了一大批适合中国市场的自动化设备。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力克2007年环球会议”上,力克一举推出了多项革新设备、软件解决方案,如新一代Vector 自动裁剪系统,Modaris 3D Fit 三维试衣系统,Easy Grading快速放码系统,以及Kaledo 3D Trend等。欧西玛公司也于今年上半年成功研制出了全新款F4重型布料全自动拉布机和F8 PVC(粘性布料)全自动拉布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过去十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已开始脱离“跟随式”发展模式,朝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工业缝纫机已经从纯粹的机械领域跃入集声、光、电、磁、气于一体的高新技术行列。以北方天鸟、珠光、盛名等为代表的电脑绣花机企业已基本攻克各种特种绣的技术难题。CAD、CAM等相关高端设备的市场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内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源头——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面料、缝纫线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服装企业作为技术的应用者,可能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因此,两个产业要加强及时沟通,以获得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关键词三:机电一体化
      
      如果要问过去十年产品的主旋律是什么,“机电一体化”无疑是首选。2006年“十五科技项目”评选活动中,30个验收项目,就有18个产品应用了电脑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能提高制作工艺和效率,它具有自动停针位、自动加固缝、慢速启动、花样缩放、花样旋转、另设起缝原点等功能,可以根据缝制过程中条件的变化,在检测和反馈后自动进行设定缝制工作,比如激光定位、自动缝边、厚薄缝料缝线张力自动调整、自动变速、自动剪线、自动补针等。   

      过去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关于“机电一体化”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标准、飞跃、方正、中捷等公司,纷纷进一步增加研发人员,加大投入资金,组织开发和生产配套的电脑控制系统;上海鲍麦克斯、浙江卧龙、宁波韵升、芜湖精工、深圳高科润等企业组成的专业开发和生产电脑控制系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包括国际上著名的芯片制造商,如美国微芯公司、日本瑞萨公司等高等学府、专业研究所也纷纷加入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行列;在电脑刺绣机电控领域积累了雄厚资金、丰富经验及良好的行业资源的兴大豪也开始涉足平缝机电控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服装生产的主力军。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有关专家预测,2007年中国市场上的国产电控产品有望达到50万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比率将上升至20%。值得各厂家注意的是,目前服装行业设备维修技术人员仍以机械型人才为主,对电控系统了解甚少。技术人员的知识断层,有可能会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1] [2] [3] 
  • 相关阅读
    1. 首站告捷!全国缝制机械维修职业技能竞赛于太原开赛
      聚焦“六新”助力转型——缝制机械职业技能竞赛在龙城举行
      1-7月缝制机械经济运行情况
      智能制造看江苏——江苏缝制机械产业整体情况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副理事长杨晓京一行莅临博时特调研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