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问题并非中欧纺织品等贸易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
李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梁艳芬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研究员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哈继铭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何帆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本周三,中欧峰会将在北京召开。本届峰会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中欧过去1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巩固双边合作机制,制定未来10年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中欧伙伴关系。
近年来,在中欧双方贸易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也连年扩大。有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中方形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汇率问题也成为中欧峰会的讨论重点。
据了解,此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前夕,由欧元区财长会议主席容克、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专员阿穆尼亚组成的欧元区代表团,将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财政部的官员进行会晤,讨论汇率问题。此外,本次中欧峰会还将涉及能源、贸易、气候、医疗、区域发展等多个议题,欧盟希望能使中国分享到欧盟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为欧盟企业带来投资机会。
在此次中欧峰会召开之前,本报以中欧贸易、人民币汇率问题等为主题,邀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李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研究员梁艳芬,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五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欧贸易增长率大幅超过中美、中日增长率
记者:在谈人民币与欧元汇率问题之前,能否先回顾一下中国与欧盟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李钢:总体来说,在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这几年来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得到了全面、持续、快速的发展,经贸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双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4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欧盟继续保持这一地位,此外中国也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在中国与欧美日三大贸易伙伴中,中欧贸易增长率大幅超过中美、中日贸易增长率。
在2004年到2006年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突飞猛进,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其中中国的出口年均增幅高达32.5%,进口年均增速也为18.8%,这既有欧盟东扩的效应,也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另外我计算了2001年到2006年这6年中欧贸易增长情况,双边进出口额增长了3.55倍,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了4.45倍,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了2.53倍。双边贸易增长态势是非常强劲的。
到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27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5.3%。而今年前9月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2561亿美元,全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左右。
在贸易顺差方面,实际上前几年一直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下,2004年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834亿美元,今年前9个月为948亿美元,全年估计1300亿美元。
记者:我国与欧盟贸易的国别结构、产品结构呢?
梁艳芬: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在产品结构上,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向欧盟出口额超过百亿美元的四大类产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对欧出口额为840.4亿美元,占对欧出口总值的46.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209.7亿美元,占比11.5%;此外还有贱金属及其制品,以及杂项制品。以上四大类合计比重为73.6%。
中国从欧盟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等四大类上,2006年从欧盟的进口额分别为415.1亿美元、129.7亿美元、84.8亿美元和76.1亿美元,合计占我自欧进口总值的比重高达78.1%。
应该说这种产品结构是双方比较优势的结构。
欧盟对华投资质量高
记者:欧盟对华投资,中国对欧盟投资的情况如何?
梁艳芬:近年来欧盟对华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对欧盟投资则是逐渐增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信心不断增强,以诺基亚、BP、壳牌、阿尔卡特、大众、西门子等为首的跨国公司资本继续大量进入我国,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快车道。
2004~2006年,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8011个,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62.1亿美元,占全国的8.01%。其中,2006年欧盟对华投资项目2742个,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67.8亿美元,占全国的9.76%。
截至2006年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25450个,合同外资金额980.3亿美元,实际投入531.9亿美元,平均项目规模209万美元,欧盟是中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地。
比较来说,虽然欧盟对华投资总额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其项目的平均规模较大,技术含量也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核电站、磁悬浮列车、环保等项目已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从欧盟成员国来看,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对华投资居于前列,2006年,上述五国对华实际投资总计42.8亿美元,占全国吸引外资额的6.8%,占欧盟对华投资的80.5%。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欧盟国家的投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除传统的贸易、海运、银行等领域外,产业型投资也有所发展,以华为、中兴、TCL、海尔等为龙头的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取得初步进展。
2005年中国对欧盟25国中的23个国家有投资发生,流量金额为1.9亿美元,累计存量为7.3亿美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各占27.4%,农林牧渔业占17.1%;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各占12.7%和5.8%。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欧盟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3亿美元。
记者:刚才提到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较大,技术含量也较高的问题。
李钢:是这样的,可以说欧盟对华投资的“质量”是很高的。近年来,欧盟持续保持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技术转让水平也是不断提高。
欧盟不仅是我出口产品的传统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欧盟拥有我国目前所急需的能源、环保、交通、化工、汽车、电子和农业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且转让态度积极,这使欧盟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第一大来源地,我国从欧盟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占我国从全球引进总数的一半以上。
汇率不是中欧顺差的最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欧元是稍有贬值,在这个情况下,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增长了15%,而中国自欧盟的进口增长得更快,达到21%,如果认为汇率是中欧贸易不平衡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就解释不通
记者:在中欧双边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顺差的确是在加大,欧盟方面认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是人民币汇率水平造成的,并对人民币问题施加压力。我们怎么看中欧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李钢:汇率问题确实对中欧货物贸易的不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比如说,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欧元是稍有贬值,在这个情况下,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增长了15%,而中国自欧盟的进口增长得更快,达到21%,如果认为汇率是中欧贸易不平衡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么首先在这里,在经济学意义上就解释不通。
何帆:中欧之间贸易顺差的确在扩大,这有多方面的因素,汇率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很明显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更为根本的原因。首先,中国的出口对汇率是缺乏弹性的,中国的劳动力以及其他一些要素价格比较廉价,对于对外贸易来讲,这些价格可能比汇率更重要,因此汇率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中国的出口越来越受到新的贸易格局——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只要这种全球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加工贸易肯定会越来越多,这跟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是不一样的,因为加工贸易必然带来贸易顺差。
另外,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放缓和衰退迹象,这迫使很多中国出口商寻找新的出口地。
所以说,在中欧贸易顺差的问题上,汇率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中国跟欧洲之间贸易顺差的增加不能完全用汇率来解释。
李稻葵:这个判断我是认同的,在汇率问题之外,中欧之间的贸易逆差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欧洲地区是人口老龄化的经济体,中国是比较年轻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储蓄率远远高于欧洲经济的储蓄率。中国的年轻人要为以后退休养老存钱,而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反过来要用储蓄。一个经济体贸易顺差也好,贸易逆差也好,最大的也是比汇率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储蓄率,储蓄率高的经济体会在贸易上流向低储蓄率国家,从这个角度上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中欧贸易的格局。
还有一点,一般说来,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内贸易比重会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应该看到中欧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一定程度上也是两个经济体在进行更加深入的贸易和经济合作,比如说中国有很多高端的汽车部件是从欧洲进口,可是又有部分整车返销给欧洲,这种贸易今后会越来越重要。
从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上来说,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即便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我看也不会改变中欧贸易顺差的基本格局。
哈继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劳动力相对富裕,产品价格低廉,这意味着全球贸易背景下中国出口必然大幅上升,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我也认同这个判断,就是一国的储蓄率是该国贸易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如果储蓄率居高不下那么往往导致该国顺差很大,正因为此,单纯依靠汇率来纠正失衡效果是不会很好的。
中国储蓄率高达30%,从国际范围来看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比日本工业化时期的水平还要高出近10个百分点,而且未来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上升。这和新中国成立后25年期间较高的出生率有关,那时候出生的人到现在都进入有储蓄能力的年龄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口政策与现阶段的高储蓄率也有关系,因为眼前就业者不得不存更多钱来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因此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制,来降低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但这需要时间。
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现象也会因为储蓄率等根本因素而进一步增大,这些因素可能盖过了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有用,但其他因素作用更大,人民币升值可能会略微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局面,但不是根本办法。
产业内贸易造成的错觉
欧盟在华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至少在30%以上。欧盟在华企业盈利的汇回,在加工贸易中的利益掌控以及价格转移,使其所获实际利益远远超过账面水平
记者:何帆、李稻葵刚才都提到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对于中欧贸易结构的影响。
李钢:是的,中欧货物贸易不平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由全球产业转移而导致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造成中欧贸易顺差的绝对因素,而加工贸易在本质上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产业链条进行重新调整布局的结果。
根据中方统计,在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中,95%是加工贸易产生的,而这95%中又有81%是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欧盟在华企业的出口产生的。两个数据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70%是由在华外资企业,主要是欧盟在华外资企业产生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单纯以原产地规则统计出来的货物贸易顺差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双方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