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助企业萌发新芽
“终于好好过了一个春节。”今年春节,在一家缝纫机厂担任负责人的郑荣德喜上眉梢。几个月前,来自福建的一位客商通过一款信息化产品八方通宝主动找到老郑,希望能合作开拓海带加工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缝纫机厂成功研制出了适合海带加工的海带栓扎机。新的一个春天来临,作为这个领域惟一的生产厂商,老郑面对的是全国10万台的市场容量及价值两个亿的市场订单。
网络“傻瓜”做拐杖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由于受成本、平台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其信息化比重尤其是受益比率,与大型企业相比始终处于相对劣势。
郑荣德所在的缝纫机厂就是一家成立于上个世纪的老厂。“我们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仅能维持正常经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身信息传播不出去,市场信息也进不来,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获得订单是最重要的问题。”郑荣德道出了多年经营的苦闷。当企业的传统模式受到互联网经济巨大冲击,面对汹涌的网络营销大潮,老郑开始动起心思。
2005年3月,郑荣德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铭万的工作人员。他们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的相关信息化支撑工具便捷到“傻瓜都可以熟悉、操作并快速上路”的介绍,给一贯标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老傻瓜精神”的老郑很大触动。不妨用信息时代的这个网络“傻瓜”做拐杖?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心希望改善企业现状的老郑决定试试。
老厂面临两亿元订单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了一款名叫八方通宝的信息化产品。没过多久,开始有人通过网络联系我,寻求合作。后来随着八方通宝的不断升级,我从最早的平台会员逐步升级,通过网络我获悉了越来越多的商机。”郑荣德最后在铭万网上为自己的缝纫机厂安了一个“网上家园”。在铭万网上“定居”后,老郑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家新客户通过网络找到他洽谈业务,仅仅2006年他通过网络接触到的高价值新客户就近30家。
“原来我们很担心到哪里去找新的订单,甚至有的时候还不得不接一些利润低且麻烦的单子。现在我们不一样了,只挑划算的单子接。去年有一次因为利润低,我甚至推掉了来自铁道部价值49万元的订单。这一次,我们面对的将是价值两个亿的市场订单。”郑荣德谈起自己的“网经”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