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珠三角企业资本大逃亡 大量转向漂股市楼市

      曾经是中国最活跃的经济群落,如今却面临着“前路茫茫”的尴尬,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怎么了?

      政策导向、成本因素以及行业环境等,都在迫使珠三角的企业做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要么像候鸟一样迁徙,要么像烈鸟一样坚守,多数的珠三角企业目前都处于这样的彷徨中。本期专题,通过记者对珠三角一线制造企业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受政策环境和成本因素的影响,珠三角的制造企业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正进行着外迁,而且在资金上,也进行着紧锣密鼓的产业转移。这些迹象表明:珠三角的制造业经济目前正处在了一个拐点上——前方可能柳暗花明,也可能万马齐喑。

      白天的东莞厂房林立,车来车往。但到了晚上,以往一片明亮的工业区中,开始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方块”。这些“黑色方块”就是已经关闭的工厂。

      近期出台的《2007年东莞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连续公布了三年的“制造业投资总额”已悄然“隐退”。此外,2007年东莞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虽然增长18.4%,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连续10年增长的“更新改造”投资,更是首次出现了6.4%的负增长。

      东莞工业在减速。根据东莞市工商局企业注册信息表统计,在2007年8月1日~2008年1月25日近半年间,东莞共注册了90家房地产投资或开发(不含中介和经纪)公司,平均月增15家,每两天就有一家房产投资公司诞生。而在这些新增的房投公司中,我们可以隐约触摸到制造业资本的痕迹。例如在一批东莞新注册的房产投资公司中,其经营范围在涉及房地产投资的同时,还兼营制造业。

      种种迹象表明,制造业资本正在向楼市移动,一个新的经济迹象正在珠三角悄然发生。

      “东莞”之变

      据《2007年东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去年东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更新改造67.46亿元,下降6.4%,而在此前的10年间,东莞市更新改造投资除2004年外(增长6.5%),其余9年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由于“更新改造”统计范围包括了企业对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增建生产车间等投资,因此,“更新改造”增幅下降,直接引发了东莞企业界对东莞制造业增长后劲的担忧。

      据东莞市工商局企业注销数据统计,2008年1月1日~1月25日,东莞共有365家制造类工商注销。另据东莞市工商局透露: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呈加速萎缩状态,2007年年注销达440户,累计登记在册7417户,较2006年减少9.61%。

      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东莞润田服装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启辉告诉记者:由于珠三角地区还有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配套,因此加工贸易企业的萎缩,将直接影响下游民营企业的生存。

      与制造业萎缩相对应的是,东莞房地产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据《2007年东莞经济运行情况》,去年东莞房地产开发持续增长,投资额达209.42亿元,增长27.5%,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9.90%,这是自2004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占东莞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最高比例。2004年~2006年,房地产投资占东莞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54%、24.18%和23.26%。

      虽然这一数据仍不能充分说明东莞制造业资本大量流向了房地产,但是东莞企业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却值得关注。“外界总是想在‘用途’上统计制造业资本移动到各个行业的比例,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投资渠道太多了,我们只能在来源上进行控制。”一直关注珠三角制造业资本转移的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强调说,“我们只能去分析制造业的环境,如果他们现在生产不赚钱,或者投资股市和房地产赚得比制造业还多,那为什么资本还要留在制造业?”

    如果将东莞2007年度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与2003年对比,则会发现曾引领东莞纳税龙头的制造业,正在逐步退出纳税前10强。在2003年,东莞共有4家制造生产企业进入纳税前10强,其中房地产开发上榜企业仅占2家,其余4家分别为贸易公司、民营酒店和两家房地产咨询公司。而到了2007年,在东莞市的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前10名中,仅剩一家制造业企业,其余9家全部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东莞市光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甚至名列榜首。

      “逃离”制造

      与房地产良好的赢利能力相比,制造业的成本挑战却越来越大。

      据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5%。其中,采掘工业上涨20.5%,原料工业上涨8.5%,加工工业上涨3.8%。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根据价格传导规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贯是被看做CPI的先行指数,这一指数的上升将直接影响到下游产业和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同期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3%,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4.9%。

      另外,随着2007年年底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东莞市第四次提高最底工资标准,许多精打细算的企业老板发现,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已经是越南的一倍。

      有企业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员工工资,现在要交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平均每人每月接近200元,一年2400元,如果是一家万人工厂,一年就要增加数千万元的成本费用。

      “人民币汇率、原材料价格、银行贷款利率都在逐年提高,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这时候,对比2007年狂涨的房价,自然会吸引企业投资房地产。”一位珠三角民企老总陈蜀(化名)告诉记者,在中、西部一些急于招商引资的地方,14万亩的工业用地费用,其土地出让金可以减至1.4万亩。以1.4万亩将土地拿下后,企业再按照接近14万亩的价格抵押给银行,最后实质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钱全部来自银行,企业的投入基本为零。

      “这不仅仅是中小型低端制造业的问题,现在很多知名的大型制造企业都在这么干,已经起到标杆作用了。”陈蜀举例说。在美的和TCL,房地产已经成为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而海尔集团则聘请地产界名人卢铿出任海尔地产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就连原先主营空调业务的宁波奥克斯,目前也已成为当地最具规模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根据2007年的前三季度财报,TCL、海信、长虹、康佳、海尔、两面针、吉林敖东等企业在股市或房地产上的投资收益不菲,个别企业的“副业”投资收益甚至远超主营业务的利润收益。

      巧合的是,东莞房地产投资公司的增长曲线恰好与2007年股市的涨跌曲线反了过来。但这一现象,在郎咸平看来却不一定是巧合。

      根据东莞市工商局的企业注册信息,如果从2007年6月开始统计,6月、7月、8月是东莞房产投资公司注册的高峰期,分别开张14家、14家、25家;9月、10月、11月为低潮期,新注册公司数分别为18家、9家、7家。然而在2007年12月~2008年1月25日期间,国内股市低迷,东莞房产公司的注册数量却再度增长,分别达到15家和16家。

      “股市热、房地产热、民营企业冷,这时候怎么办?结果就是大批制造业资本向股市、楼市转移。一旦股市受到打压,资本就马上向楼市移动。”郎咸平说。

      郎咸平认为,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只是关注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忽略了制造业资本的流动,没有为制造业培育良好的成长环境,结果就会使得制造业资本在股市和房地产乱窜,造成宏观调控失效。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