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家韩企半夜逃离
港企、台企、韩企,中国经济领域风云一时的企业,是“半夜逃离”还是在“拐点”徘徊?
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问题上,是将成为“先驱”还是“先烈”?
本版从今日起刊发专题报道,从调查国内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地区入手,剖析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仅仅去年一年,就有87家韩国企业未经清算离开了山东,官方说法叫做“非正常撤资”,媒体命之为“半夜逃跑”。事实上,过去5年里,“半夜逃跑”一直在上演,2003年有21家,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只不过,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87家,让相关人士吃了一惊,乃至韩国政府派出调查组来中国调查。
“半夜逃离”是怎样发生的?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实?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如何应对“半夜逃离”?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在韩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山东青岛展开了调查。
3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青岛北部的城阳区采访,城阳是韩国企业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青岛4000家韩资企业当中,有半数以上落户城阳区以及毗邻的李沧区。
村支书至今心有余悸
在城阳区国城路204号,记者找到了“高博箱包有限公司”的厂址,公司铭牌已经脱落殆尽,只有仔细辨认才能看出公司名字。这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的韩国公司,高峰时雇用工人320余人,去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老板卷款走人。
“高博”此处的厂房是租用的,产权所有者是城阳区小北曲村。记者以租用厂房的名义联系到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纪胜师后,纪书记首先问租用厂房做什么,如果还是箱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话,给的租金再高也不会租。
据韩国驻青岛总领馆给本报提供的数字,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擅自撤退”事件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3年之前没有出现过逃离现象。当年发生了21起逃离,此后开始逐年增加,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但是,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87家,同比增长1倍有余。
分析显示,“擅自撤退”的韩国企业多为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首饰生产厂家最多,为63家,其余依次是服装厂33家、皮革厂28家、箱包厂14家、制鞋厂13家。
据山东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来逃逸的206家韩资企业涉及员工2.6万人,拖欠职工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而烟台去年逃逸的三家韩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370万元,各项债务3000万元人民币。
那么,这么多韩企为什么选择“外逃”而不是走正常的关闭破产程序呢?据记者了解,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则他们认为中国的清算法律复杂,程序慢;二是有些企业想借此逃避银行贷款和人工工资。
高密度的“半夜逃离”引起了韩国方面的高度重视,韩国产业资源部于1月28日至2月1日,分别向青岛、上海和广州派遣调查团,就韩企连夜逃跑现象进行现场调查。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黄昏”
韩资企业对青岛经济至关重要,接连不断发生的“半夜外逃”现象在青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戴桂林教授对记者分析说,韩资“外逃”,首先要看逃的都是什么企业。据他了解,在山东半岛投资的几千家韩资企业中,大部分都是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很多老板是从韩国农村走出来的暴发户。”
这些老板的资金实力普遍不高,大多从事工艺品加工、皮革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来源主要是低廉的加工费,抗风险能力不高,宏观经济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顶不住了。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韩国贸易馆青岛分馆馆长梁章锡的认同,该馆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韩国投资企业支援中心”,是专门为韩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支持帮助的机构。梁章锡半年前刚从上海调任青岛。
他说,上海的韩资企业大都是企业总部,即使是生产性企业,规模一般也都比较大,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在这一轮的宏观经济变化中,还没有出现“外逃”现象。相比之下,山东半岛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经不住微小的折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