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创新争取上市 温州企业逆境中寻求生存
一举获得价值约1亿8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3600万新元)北京奥运电缆设备工程的兴乐集团,与温州大大小小的企业一样,是一门家族生意。不过,这家企业六七年前换了新主管虞文品后,迎来新作风,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别落在两批不同的人手上:受聘的专业经理带来技术与新思维,负责日常经营与管理,工资是他们能力的回报;重大问题仍由董事决策或在股东大会上通过,股东的回报是公司的分红。换言之,公司的股东可以是普通员工,他们的主管则是受薪人士。
然而,这么做也并非没有问题,虞文品(38岁)说,股东以权力制约上级的行为时有所闻,使管理缺少“干净的力度”。为了让公司治理更规范(特别是规范股东的行为),这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正积极为公司筹备上市。
在其温州“电器之都”柳市的办公室内,虞文品语重心长地说:“不规范有不少潜在的风险,不规范的公司更快破产。”
上世纪90年代初,虞文品的父亲虞一杰联合三个弟弟,一起投资造电缆。虞一杰一厢情愿地认为,身为长兄,说话会有分量,几个兄弟又很团结。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企业内部几年后就出现严重分歧。1995年,电缆厂一分为二,虞一杰和其中一名兄弟到柳市重新筹建兴乐电缆公司,几年后,兄弟俩又出现矛盾。两次分家,让虞一杰恍然大悟,不按经济规律办企业,就算是兄弟,也很难长期合作。
虞文品显然也明白个中道理,他指出,兴乐去年的销售额高达71亿,但快速的发展引发了新问题。“我们是从小企业做起的,一个好的员工不一定是好的管理人员,我们必须进行大幅度的内部调整。”
上任以来10多名员工相继离去,虞文品对此并不讳言。“今天,公司才走了位高管,他的技术程度很高,但爱耍权力,与同僚和下属的沟通太差。员工可选择企业,公司也有权利选择员工,我敢说:员工可跟公司吃三年苦,就可享30年福。”
他鉴于公司缺乏人才,不愿贸然到国外寻求上市,也希望通过上市吸引到高级和优秀人才,并达到品牌效益。“要上市,公司还得接受大规模的审查和审计,提升可信度。再说,通过股票交易,从各方对股票的涨跌分析,公司可获得大量宣传,是品牌的推广。上市的最后一个目标才是融资。”
企业上市热情高涨
近期,中外媒体不断报道,不少注重外贸的温州企业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包括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上涨、中国出口退税降低及人民币升值。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受访时说,调研显示,有20%左右的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他举例,去年温州的“紧固件”(五金类)行业有3000多家,今年统计只剩下1900多家,而包括服装行业至少两成中小企业也处于停工或半停工处境。此外,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提供的报告显示,近几个月倒闭转产的温州鞋企有70多家。
尽管如此,虞文品以同行都得面临相同的大环境为理由,不该感到害怕,并指出可以通过更多分析与研究,以及同相关政府部门合力解决问题。2006年,面对国际铜价上涨两、三倍,兴乐集团就研制出“铜包铝”电缆,产品的用铜量比同类少了至少一半,降低成本二至三成。
周德文告诉本报,上市和创新正是温州企业扭转恶势的两种做法。
他说:“实际上,温州企业正进行各种尝试,包括上市,原来温州人对股市是很感冒的,温州人是不炒股的。前几年,温州的民营企业几乎没几家上市,现在有四家民营企业上市了,有在海外上市或国内借壳上市等。”
他解释,温州人一直从事制造业,喜欢做“看得见,摸的着”的事。“比如买一间房子,不管房市如何变化,钥匙在自己的口袋里,觉得很放心,但股市就一张纸。”
然而,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加上意识到上市能从资本市场得到大量资金,可把本业“做强做大”,引进新技术等,温州企业上市的热情高涨。
周德文透露,今年有10家温州企业准备在中外上市,当中有两家要到新加坡股市上市。未来四五年内,则还有50家企业准备上市,未来10年内会有200家企业上市。他认为,温州和新加坡都是“弹丸之地”(温州的土地面积有1万7000平方公里),而且土地资源也很紧缺,可进行更多方面的合作。
他说:“我觉得新加坡有很多东西值得温州借鉴,其中一个是新加坡发展了很多‘飞地’,就是不把制造业放在新加坡,而是以技术和资本,与苏州等地合作。这个理念很值得温州学习。”
他希望新加坡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能与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嫁接:“现在新加坡的股市盘子可能还不是很大,如果能够瞄准温州市场也是很不错的,因为温州有这么多企业在国内上市是很难的,到现在为止中小企业板已经有200多家在中国证监会排队,还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他说:“很多人都说温州人的头发丝都是空心的,因为他很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捕捉一些赚钱的商机,有机会就能及时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