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困 中国鞋企该何去何从
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正煎熬着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际需求收紧、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货币政策紧缩,对生命周期平均只有3年的中小企业而言,每一条利空都很致命,而它们却偏偏同时爆发了。生存危机已经产生,政策抉择尤为关键,此时此刻,多年来以出口拉动增长与就业的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本报“晨谭思辩”期待各方智慧的撞击。
“出口衰退”这一字眼,8年来第一次进入中国宏观经济的语境。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和日益萎缩的海外需求,广东、福建和浙江在与亚洲其他制造基地的竞争中渐渐力不从心,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对出口企业的未来担忧。
“内忧外困”迫使中国产业升级,纠正曾经疯狂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过,轻描淡写的所谓“产业升级”带来的可能是惨重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广东是珠江三角洲所在地,出口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然而,在2008年,成千上万家的工厂已经或正在消失。今年1月到5月,珠三角地区鞋类出口企业同比锐减2331家,半数鞋企没有出口业绩。而以制造业为骄傲的东莞在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
广东省在报告里明确指出,珠三角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作为浙江经济支柱的民营企业则面临同样的困境,企业资金链条濒于断裂,民间借贷的利率不断攀升。两个结果可能随之而来:由于受到重创的多是劳动密集型廉价产品的生产商,就业问题将异常严峻;对于很多制造城市,制造能力的破坏将难以重建。
裁员浪潮近来在东莞此起彼伏。2007年底,虎门一个镇就走了200家企业,今年比去年更严重。有关“产业空心化”的担忧由此在珠三角蔓延。国内政策如何避免与国际环境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无疑应成为决策层的重要考量。令制造业振奋的是,在官方对于后半年规划的表态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已被置于“保持控制通胀的政策力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