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机制”推进鞋企转型升级
30年前,浙江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搭上了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顺风车,加上浙江商人的勤劳与创新,从小作坊发迹,在过去的30年里,迅速成长为一股新兴而强大的力量。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等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浙江民营经济品牌,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社、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和第一座农民城都诞生在浙江。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制造业高成本时代来临,浙江民企在一股“寒潮”的“倒逼机制”下,还能不能延续昔日的辉煌,继续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何通过产业转移与升级来突破困境,再次实现华丽转身?请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期所作的浙江民企转型升级调查。
浙江甬台温沿海高速公路,串联起当今民营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宁波、台州和温州。8月中旬,为调查了解浙江民营真实生存发展状况,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回多次在这条公路上和这三个城市之间穿行。
公路两旁,台风曾在这片土地上肆虐过痕迹依然还在,无数巨幅企业广告画被撕成碎片,凌乱地垂挂在高高矗立的铁架子上,偶尔被袭来的海风吹得猎猎作响。然而,台风已过去快一个月了,这些广告牌的主人们至今尚未来打理它们。
这些支离破碎的广告画无法知道,它们的主人也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台风”袭击,为应对这场“凄风苦雨”而焦头烂额。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曾一度是国内民营经济最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今天,这里的民营企业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它们又如何转型升级来应对目前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近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温州、台州、宁波和杭州等地,展开为期十余天的调查采访。
形势剧变
温州的制鞋中心——“中国鞋都”工业园区,在这里,拉开了本报调查的序幕。
8月中旬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该工业园区不少鞋企早早收工,与往年相比,今年鞋企的生产热情大大受挫。
据来自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提供的“2008年第二季度鞋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温州鞋企近几个月倒闭转产的企业有100多家,报告指出:“随着各种压力的上升,转产、倒闭的企业将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该园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温州制鞋行业企业数量萎缩是这几年持续的势头。据他透露,2003年时,温州约有5000家一定规模的鞋企,而到今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600家。
在温州制鞋业最鼎盛的时期,这里生产了全世界40%的鞋,60%都是出口国外。多年来,由于其廉价的成本和过低的市场销售价,曾多次引发海外反倾销活动,甚至遭遇过竞争对手的“烧鞋事件”。
无疑,在这烈日炎炎的盛夏,温州包括制鞋在内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遇到了“数九寒天”,残酷的事实是:温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有34个产业集群化的生产基地,有来自温州民间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30多万家制造企业目前正有20%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用当地一家制鞋企业的老板的话说,他们已经“举步维艰”了。记者在温州龙湾和瓯海工业园区、台州椒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不少大楼里已人去楼空,不少企业已经转行了,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也无法统计。
对此种局面,随行记者采访的周德文解释称,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温州制造业绝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大多数民企已完成了“量的积累”,开始步入“质的提高”。但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宏观经济局势以及温州地区自身个性化的难题导致温州民企要面临重重的考验。伴随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国内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瓶颈制约更加突出,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部分企业上市融资并大举实施兼并计划、反倾销加剧等等,温州低成本、低价格的制造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导致大批温州民营企业陷于困境。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是温州民营经济和温州发展模式的积极推广者,研究和跟踪温州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20多年,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变化,使得靠低成本、低市价、低利润生存的浙江民营制造企业承受巨大的困难,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浙江民营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报在8月25日曾多篇幅报道过浙江民企财务上的危机与严峻的形势。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