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漩涡中的世界鞋都东莞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华宝鞋业投巨资建立的女鞋"百码标准"已成了行业标准。
东莞,这个处在深圳和广州之间的珠三角明星,改革开放30年来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IBM曾经说过一句传播甚广的名言: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堵塞一小时,就会引起世界电脑市场的波动。
"东莞遭遇倒闭潮"、"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商倒闭"、"东莞内地民工大量返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东莞又一次成了世界舆论的中心。一条条刺激醒目的标题,引起了人们对东莞深深的担忧:"世界工厂"的明天在哪里?
究竟有多少企业倒闭?
王海军,南方都市报驻东莞记者站站长。作为最早关注东莞企业关门现象的记者,王海军从第一个报道“合俊倒闭”事件开始,先后采写了大量关于当地企业关门倒闭的新闻。 他告诉记者,“东莞特有的企业发展历程,决定了在这里企业开业、关门是正常现象,由此带来的工人索要工资、供应商追债等等,新闻热线接到爆料也常出现。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种爆料开始集中发力,特别是10月份以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说明金融风暴确实对东莞的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企业倒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莞外经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累计关停、外迁外资企业627家,占全市现有外资企业总数的4.2%,涉及合同外资7.37亿美元。从数量上比较,与过去10年基本持平,呈现出正常的新陈代谢特征,没有出现明显上升的情况。
但11月7日,记者来到号称“世界鞋都”的厚街镇宝塘村工业园,感到了明显的萧条。街道两旁的墙上贴着不少厂房招租的小广告,这在寸土寸金的工业园区内是从来没有过的。园区街道两侧的小商店、小饭店以及经营电话卡业务的门头房,主要服务对象是务工人员,看起来很不景气,半数在关门歇业。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是亚洲鞋业协会主席,该协会有近400家会员。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从他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东莞倒闭的制鞋企业大约比往年增加了10%。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副秘书长王猎很确切地说,今年俱乐部成员中有10家倒闭,最大的一家在大朗镇,1200多人。
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在倒闭?
李晓海是广东国欣律师事务所专职代理破产案件的律师,最近非常忙,忙于代理各种破产诉讼案件。
“以前企业开张、关门是常态;现在一个接一个倒闭了,不正常。”李晓海说他挣的是“葬礼费”,挣得很忧心。他指着桌子上的一个文件夹告诉记者,这是东莞比较著名的企业金卧牛的案子,他负责金卧牛20多家债权人的索债任务,总金额涉及1亿元左右。金卧牛在全球烤炉行业能进入前五名,主要为沃尔玛、百安居做代工,年销售额达2.5亿美元。
总结自己代理的诉讼案件,李晓海将倒闭企业归结为三类:一是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融资能力的中小企业,自身就是一个机理不健全的实体;二是财务、资本管理不健全的大中型企业,像合俊老板将资金投向了股市、矿山,金卧牛老板将资金投向了轧钢厂,并且投资金额都是几个亿;三是恶意逃债的企业主。这里许多企业是租赁厂房,走两头在外的初级加工模式,一旦感觉不好赚钱了,少数无良企业主在一夜之间溜号。
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统计,倒闭的鞋企中,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一两家,500人到3000人的中等企业占了5%-8%,5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了30%-40%。倒闭的原因与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副秘书长王猎分析的家具行业如出一辙,“技术含量低,做OEM(贴牌),出口市场单一”。
转什么型?升什么级?
“ 转型升级” ,在当下的 东莞传播语境中,是与“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的一条高频名词。
记者所住酒店的街上,就挂着一条很大的宣传条幅:“坚定信心,转型升级,建设新东莞”。东莞市级的主流新闻媒体,几乎都在全力宣传“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转什么型?升什么级?按东莞市委宣传部官员的话来说,就是要从“加工贸易”型转向“自主创新”型,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
30 年奇迹般崛起,“东莞模式”曾引起经济界的广泛瞩目。在人们的一般描述中,“东莞模式”是这样的:港台资本、设备(附着一些工业技术)+东莞土地、厂房+中国内地农民工+香港(后来还包括深圳)进出口通道+欧美日市场(现在是全球市场)。核心就是承接香港、台湾的产业转移,为欧美企业做贴牌。和顺德拥有美的、科龙、格兰仕等一大批本土名牌不同的是,东莞虽然有电子、机械、服装、玩具、家具、制鞋等八大支柱产业,但几乎没有本土名牌企业。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 原材料涨价,“东莞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应该说,“转型升级”并不是东莞现在才流行的政治名词。今年3月28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考察时说过两句精彩的话,“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果今天不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你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从此,这四个字成了东莞经济工作的核心。
但是,汹涌而来的金融危机显然加快了这个词汇的传播频率。11月3日,在东莞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志庚再次呼吁加快“转型升级” ,“宁可放慢GDP增速,也要经济转型”,明确把经济转型放到经济增速之前。
家具,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9月5日,由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发起的“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在厚街镇挂牌成立。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副秘书长王猎说,研发院并不养专职研发人员,主要任务是打造创新、销售网络等六大平台,为东莞家具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设计、生产和市场服务。
“经济是有周期的,我们在过冬,别人也在过冬。现在要看到冬去春来的时候。东莞家具业的问题是规模小、数量多、技术含量低,如果在冬天里能扶持8到10家龙头企业,春天到来后会是什么情况?”
行业协会在帮助企业转型。企业自身更是在自发转型。
华宝鞋业,绝对是东莞制鞋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标杆。
7月19日,温家宝总理来企业视察,集团董事长、有着“女鞋教父”美誉、身兼亚洲鞋业协会主席的张华荣,向总理汇报企业成长三部曲——发展、转型、升级,被总理誉为“六字真言”。
11月7日,记者走进华坚集团华宝鞋业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的工人正有序地忙碌着。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金融风暴发生后,企业订单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往年还高出5%左右。张华荣把华坚转型总结为四条:管理模式转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型——从单一生产型转向生产服务型;投资策略转型——从投资单个工厂转向投资整个产业链;产品结构转型——从单纯成品鞋转到研发、生产、物流、贸易一条龙。张华荣还把升级总结为品牌升级和技术升级,从没有品牌到引进品牌、收购品牌、自创品牌;从引进技术到每年投资3000多万研发,制定女鞋行业标准。
记者对挂在办公室的《中国人脚型标准资料》图产生了浓厚兴趣。技术人员介绍,不同地区的人,脚型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个人的左右脚脚型也是不一样的。现有女鞋码数分级无法解决因人的双脚不对称造成的差异需求,华坚投资上千万元对数万个不同脚型进行数据采集,建立了“脚型数据库”,重新进行女鞋“百码标准”的设定,而这个标准已经成了行业标准。
转型升级是企业的事,在东莞也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就在记者一行即将离开东莞之际,东莞市掀起了一场“千人扶千企”运动,全市1000名党政干部,每人承包扶持一家有潜力的企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而此前,东莞市政府已经给企业派发了“四个10亿元”的大红包:10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基金;1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基金;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促进创业资金。
记者手记
被误读的东莞
就在记者离开东莞的前一天晚上,一位采访期间拜访过的《东莞日报》副总编给记者打来电话,“东莞的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现在看来在金融风暴中,还是非常稳定的,龙头企业基本没受大的影响。”记者理解他的意思,是怕我们一行短暂的采访对东莞了解不深,造成新的误读。
的确,两天的东莞之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与此前的想象大相径庭。
进入东莞,街头车水马龙,酒店桌桌爆满。深夜十二点,街头大排档依旧热闹喧哗。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意念,我们无法找出与往日的不同。
有没有企业倒闭?当然有!究竟倒闭了多少企业?有没有形成“潮”?说实话,谁也说不清。但有一条可以肯定,没有金融风暴也有企业倒闭,倒闭也未必全是坏事。
有的企业喊“过冬”,有的企业要“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东莞的一位政府官员说,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弱者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只是金融危机加速了淘汰的速度。
华尔街的寒风还在吹,温度在降。东莞市民身着五颜六色的夏装,依然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未来向何处?
东莞政府高层在一次讲话中讲到“风雨过后有彩虹”。当一句流行歌词出现在官员的讲话中,其中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表露无遗,与温家宝总理谈及金融危机多次提到“信心”殊途同归。“过冬”不仅需要应对措施,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预期向好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