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在“危机”中寻找“生机”
11月7日,记者走进聚集着十几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宁晋县冯家台开发区,只见大批企业已是大门紧闭,厂区内冷清萧条,多数企业已经停产,工人放假。
石家庄卓达服装产业园、辛集皮革城、容城服装生产基地……记者一路走访下来看到,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日子都备受煎熬。
“目前,我们纺织行业,2/3的企业已经不挣钱甚至亏损了,只有1/3的企业在撑着,利润率仅在6%至8%之间。”宁纺集团副总经理徐建林坦言。
但是,仍有一些在“严冬”中昂首挺立着的企业,用自己的生存法则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乐观的信号———“剩”者为王!只要挺过这个“冬天”,“春天”就会来临。
在“调整”中生存
11月10日,走进明石染厂,记者看到从办公大楼到生产车间一切井然有序,附近一家染厂不久前的停产并没有影响企业员工的情绪。
不过,近来企业越来越快的变化让员工们应接不暇——— 生产设备大量安装节能装置、新的考核制度酝酿出台……更让人不解的是,一直以生产免烫、防紫外线等高档面料驰骋市场的企业,突然改变“路数”,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大路货订单。而此前,明石染厂因采取“大路品种功能化、休闲面料多样化”经营策略,已经彻底抛弃低端产品。
对此,总经理杜德华颇为无奈:“现在对企业而言,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金融危机……和大多数纺织企业一样,在内外夹击中,明石的日子越来越难。因为80%以上的面料靠出口,随着国外订单的减少,企业的销售量骤然下降。但是,为了稳定职工队伍,企业四五百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一点儿没降。
“今年把前些年的盈利都吃进去了。”据介绍,企业生产高端产品虽然利润较高,但今年以来订单一直在萎缩,现在光做高端产品已经严重吃不饱,再这样下去企业将难以为继。
“必须调整!”明石人艰难地做出选择。目前,已经有1/3的大路货挤进明石的订单。“说实话,生产这些中低档产品最多只能保本,但是因为量大,能够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职工队伍也能相对稳定。”
“这只是权宜之策。只要企业挺过这个‘严冬’,我们的目标还是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主打高端市场。”杜德华充满信心地说。
[调查手记]为求生存,目前我省不少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降格以求,重拾丢弃多年的中低档产品,这种“调整”让他们痛苦,但他们进行结构调整的信心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动摇。他们坚信,熬过这个“冬天”,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档产品依然会为企业重新赢得市场。
两条腿走路
11月11日,记者来到辛集市皮革商业城时,管委会副主任田英申和菁华皮草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耿苏谦刚刚从广交会回来。说起展会情况,两人连连摇头。
“客商数量少、价格压得低,没法做!”耿苏谦说,企业产品主要靠外销,可是这次广交会几乎没有接到订单,只有几个意向。
从广交会一回来,耿苏谦心里就有了一个新打算,那就是尽快拉长“内贸”这条短腿。记者在菁华皮草制衣有限公司看到,因为没活儿,工人们大多已经放假回家,三四百人的生产车间空空荡荡。但是仍有一些员工在埋头搞设计和做内贸发展规划。
其实,菁华公司成立之初,做的就是国内市场,而且有自己的服装品牌“伊诺莎”,只不过后来主战场转移到俄罗斯、欧美等国外市场后,逐渐放弃了内贸。“现在我们要重拾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以往10月至11月是辛集皮革的生产旺季,但今年10月刚过,80%的企业就已经停产歇业了。面对国外订单和销量减少30%至40%的严峻形势,90%依靠出口的辛集皮革将何去何从?
“和菁华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两条腿走路。”田英申告诉记者,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转入内贸,为九牧王、利郎等2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还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做自己的服装品牌。
据了解,为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辛集市有关部门一方面积极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参加明年3月份的北京服装展,一方面加快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的皮革商品城,以拉动国内消费市场。
[调查手记]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在外单减少、出口萎缩的压力面前,不少纺织企业开始实施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战略,特别是加快内销步伐。他们纷纷铺设内销网点,以发展的眼光挖掘空间巨大的内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纺织品外单的不足,成为寻求突围的一剂“良方”。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