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服饰看发展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的沧桑巨变,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随处都可以找到痕迹。就拿穿衣服来说吧,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的确,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上世纪70年代
一件衣服四季穿
家住锦都社区的杨学杰今年49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30年,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穿,从想穿穿不着,到想穿啥穿啥,当一件件美丽衣服让杨学杰越活越年轻的时候,那些曾经的衣装,见证了时代变迁。
在杨学杰的记忆中,小时候,为了全家五口人的生活,父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忙碌着。父母虽然都是拿工资的,但工资很低,能够吃饱穿暖就是最高的要求了,对于穿好衣服没有什么奢望。一件衣服四季穿,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旧衣服。所以小时候她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
上世纪70年代,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除了要钱,还得有布票。那时的布料品种少,除棉布外,其它布料市场上很少见到,即使有也很难买得起。衣服款式不但单调,还千篇一律,走在街上,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穿的衣服都是以绿、蓝、灰这三种颜色为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穿着的真实写照。
1970年,杨学杰家里添了台缝纫机,母亲自己动手缝制衣服。每年“六一”儿童节前,母亲都要为她和妹妹、弟弟做白衬衫、蓝裤子。这些是为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准备的,每次活动完都会把衣裤收好,等下次活动时再穿。因为她常常要演出,母亲专为她买了一条漂亮的蓝花裙――这是杨学杰参加工作以前留存在记忆里的惟一时装。她视如珍宝,只有重大日子才穿。杨学杰告诉记者,那时虽然穷,但也是爱美的,常将白洋平布用颜料染成红色做衣服,然后上面用绣花线绣点小花。
上世纪80年代
选择“多彩而时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服饰的选择可以形容为“多彩而时尚”了。“蓝、绿、灰”的单一颜色和军装、中山装、工装的简单样式已经成为曾经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鲜艳的颜色和时尚的款式。
杨学杰参加了工作,那时她刚从农村插队落户后回到城里,特别想有件新衣服。她每月有18元工资,其中伙食费10元、存款5元、零花钱3元。两个月攒了6元钱后,托人到北京买了一件10元的漂亮衣服(母亲赞助了5元)。她虽然工资不高,但还是大胆地追求服装的新潮和色彩,不再满足于的确凉这样的质地,开始选择透气凉爽的泡泡纱、乔其纱之类的面料,色彩则取向于奔放、鲜艳、明朗。喇叭裤是当时最时髦的,她也赶了回时髦。这种裤子,上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又被戏称为“扫地裤”。当时的人们看不惯喇叭裤,认定这是奇装异服。
杨学杰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一部《街上流行红裙子》电影引燃了全国上下对于美的追求,女主人公那一袭红色衣裙让她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那年她刚好结婚,北京的表姐从美国带回了一条大红色的百褶裙送给她作结婚礼物。这条百褶裙上面褶子小,下面褶子大,裙摆很大。她当时觉得太时尚了,怕穿不出去,就把裙摆裁掉了一截。她让这条裙子红红火火地在街上流行了一阵。这条裙子后来送给妹妹穿了几年,妹妹穿不上后,因为她太喜欢又把裙子要回来,一直珍藏至今。也许,女人与服装的缘份是命中注定的,这么一穿就穿出了一个时代的动感。随后,一部名叫《霹雳舞》的歌舞片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标”,一时间,蝙蝠衫又成了流行装。紧随其后风行的是与之截然相反的“短小风”,大街上的姑娘们几乎全换上了紧紧包住双腿的牛筋裤和健美裤,上衣也从蝙蝠衫换成了短小、合体的夹克衫。健美裤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的弹性。由于当时流行,凡是女性,无论年龄大小几乎人人都穿。
结婚后,杨学杰也买了一台缝纫机,并在当时科委办的“星火计划”服装培训班上学了一手裁缝手艺,常为女儿设计各式服装。她也经常为自己做衣服。她穿过花布的、“格呢”的、“灯芯绒”的、“的卡”的罩衣,夏天还喜欢买棉绸的。她总是将棉袄做成无领的,将罩衣做成翻领的,这样里面就可以穿一个假领子翻出来,或者是用毛线自己织一个小领子围在里面,既起到点缀作用,又能够保持衣服的清洁。她自行设计,不断创新,在衣领上翻新花样,有青滚领、铜盆领、荷叶边领等,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