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周,很“中国”
中国时装界缺乏的不仅仅是创意,特有的体制也让我们迷失掉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在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大环境中,更多的人随波逐流,最终迷失了自己……
11月12日,北京饭店,中国国际时装周2009春夏发布以 “排队吃果”的平均原则落下帷幕。而所谓中国服装设计界奥斯卡的系列奖项一经颁出随即引起若干惊诧。
祁刚凭借一场神似“倩女幽魂”的作品发布捧得金顶奖;连年征战时装周的李小燕,终于捧得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师奖项。
本届最大冷门当属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奖项,之前被广泛看好的新生代设计师王玉涛和杨紫明终于没能拼过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曾凤飞的资深背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无奈落马。曾凤飞对空挥拳的刹那,更像对身旁两位后辈的示威:姜还是老的辣。
“我一直对谁得奖不十分关心,只是从李小燕和曾凤飞的得奖,感觉到排排坐的痕迹依然明显。李小燕三年入选十佳设计师,今年终于捧得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师奖项,而曾凤飞拥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的资深背景,让他以实力之外的某种力量战胜了两位对手,平心而论,我更喜欢卡宾的作品。”某杂志编辑在与同行交流时表示,在时装周,得奖和实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看重作品而非奖项。
“我觉得我已经收获了很多,我看到人们的目光,他们的赞许、关注和鼓励。对于我来说,这些胜过一个名号或者奖杯。”王玉涛在没能获得金顶奖后,仍然透着惯有的自我乐观。
颁奖晚会结束后,德国Fashion Today的主编来向他表示遗憾,王玉涛说“It’s a game, just a game, See you next year!(这只是场游戏,明年再见!)。”
2008年初冬的王玉涛已经不是一年前那个会怒到要退出的“生茬”了。
其实已经有12年历史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很长时间里曾经给过中国的设计师们些许温暖。
1997年,当时的“中国时装周”严格意义上只是一场订货会——它只有4场秀,而且粗糙程度让现在的很多设计师回忆起来都会尴尬:“12年前曾有个到场的法国人善意地提醒我,你们知道发布会是要配音乐的吗?”著名服装设计师房莹回忆时笑着说。
在2001年,中国时装周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改变:它更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周,场地移至中国大饭店,服装秀有专业的舞台,灯光、舞美都被严格要求。时装周还对所有参加人员都做出了着装要求,在请柬上注明“请盛装出席”。
NE·TIGER董事长张志峰在评价这次改变时说:“以前的时装秀是给领导、同行看,而从这时开始则是给媒体、客户看。”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初具国际水准,至少在形式上。
业内人士也认为,2001年颇具国际准则的制定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此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国国际时装周越来越国际化。如今,俄、法、意等国家的服装品牌都希望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上已经成长起了一批优秀的本土设计师。
但是,在这次形式上的飞跃后,在2001-2008年漫长的7年中,中国国际时装周似乎倦了,除了在场地上增设了“文化范”场地798以外,秀的质量、关注度都在下降,而最可怕的是在内涵上的迷失。
时装周是商人的舞台还是设计师的舞台?量产服装和艺术服装的评选规则一刀切是否合适?
对于设计的考评是否应该考虑穿着者的感受?时装周是不是只是诡异的衣服和思路的秀,而不用考虑穿着者的感受?
在时装周上,设计师协会应当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