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集体危机初现?
上海百货行业所面临的集体危机似乎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程度
从年初开始,David Lu就开始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地来回奔波。奔波劳苦还不是David Lu郁闷的主要原因,让他不开心的是他奔波的目的,是取消今后半年的工作。按计划,2009年上半年,他要为自己代理的国际一线品牌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地开出三家专卖店,但现在David Lu正在做的,是把原本已经订好的铺面全部退掉。
“好在责任不在我,经济不景气,这三家店铺所在购物中心的开发商不能按照约定贴给我1000万的装修费。我只好把开店计划取消。”他说。David Lu拥有四个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地区的代理权,按行业惯例,购物中心为了提升自身的档次,常以补贴装修费的形式,吸引国际一线品牌入驻,补贴金额一般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
在外界看来充满神秘和奢华气息的奢侈品行业,正陷入困境。
上海奢侈品业入冬
“在中国的奢侈品品牌商店里的商品进价,大概是售价的五折左右,”但是,如果在上海市中心区域的购物中心内开设一家专卖店,“月租金每平方米2万—3万元,再加上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各种税费,真正的利润也只有10—15%。”David Lu说,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一线品牌二、三级销售代理商大概有200—300个。
在经济繁荣期,10—15%的利润对于一个包、一件上衣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行业来说,就意味着巨额的利润,“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奢侈品动销差的弱点,抵消了高毛利的优势。”David Lu说。
“上海一线品牌正价店的销售额,普遍下跌了20%左右,等今年一、二季度,估计还会下跌30—35%”,按照奢侈品销售业圈内的估计,中国的奢侈品销售正在步入一个估计长达3年的寒冬。
“就在上海档次最高的南京西路商圈,紧邻静安寺的一个新的商务广场,包括我自己的品牌在内,一线品牌退租率达到了50%。”David Lu说。这件事作为上海奢侈品业入冬的标志,在业内广为流传。
根据上海商业网的数据,去年10月,上海静安区的奢侈品消费下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南京西路上的久光、恒隆、梅龙镇、中信泰富四大广场的客流量减少10%以上,主要的几家高端购物中心的销售额,梅龙镇伊势丹同比下降15%;久光百货同比增长7%,低于此前40%的预期;恒隆广场也环比减少了21.23%。
一线品牌灰色转身
不过这个让David Lu无比沮丧的事实,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个好消息。
因为欧美经济的萧条,大量库存的积压和经营压力,使大批欧美奢侈品品牌“把宝押在了中国”,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正价店也很难帮助这些品牌完成销售指标,所以,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品牌,最后不得不主动找上奥特莱斯,这对很多品牌来说,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第一次。”陆强说。
陆强是富克斯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2003年,富克斯公司开出了上海第一家奥特莱斯,目前公司在上海、深圳、周庄等地开设了4家店。这里销售的名牌商品,50%是当季新品,30%是当年过季,20%是隔年过季的商品,价格是产品正价的5折左右。
“2008年,耐克设在富克斯徐汇店的专卖店单店销售额就超过5000万元,这种天量销售额在这种时候,就格外能吸引有大量库存积压的一线品牌。”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奢侈品牌主动找上门来,要求给我们代理权,而且不是中国代理权,是亚洲代理权,”陆强说,在他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这种情况“绝对是第一次”。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陆强手中奢侈品品牌折扣产品的中国区代理权一共也才5个,但是,“现在主动找到我,并且已经进入谈判环节的品牌就有6个。”
根据富克斯控股集团的品牌规划,在从2009年开始的3年内,富克斯集团拥有的奢侈品牌中国区和亚洲区折扣产品代理权,将最少再增加15个。
更让陆强惊喜的是,“几乎所有的一线品牌供货价都出现了下跌,平均跌幅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