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鞋产业要“转”还是不“转”?
面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人提出现在企业生存都成难题,哪里谈得上转移,并因此认为“双转移”不合时宜。
“这个话乍听起来有道理,仔细分析起来就有问题。”在上个月底召开的全省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全球产业结构进行强制性调整,不仅对企业和行业,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这客观上为“双转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确实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转”,但绝对不等于没有企业可“转”。
“双转移”不仅没有影响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成为了广东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抹亮色
明天,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又将率领香港工商界百人考察团来珠三角。这是今年初以来唐英年和港商第二次访粤,100多位港商代表着香港最先进的产业水平。4月那次,不少港商仔细了解珠三角各市最新金融产业规划,提出加快参与珠三角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愿望,并明确表示希望“门槛能再低一点”、“审批程序再简一点”。作为回应,珠三角各市也纷纷拿出诚意。刚刚把自家“笼子”“腾”出来准备招徕“凤凰”的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当即表示,佛山要“争取成为香港科研院所的孵化基地”。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没有拖住粤港合作的后腿,反倒使整个大珠三角地区关系更为信赖,合作水平更高,合作层次更深。
?
粤港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珠三角的6万家港企早已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当部分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也是国际金融风暴中受伤害最严重的企业。这些企业既关系港商生死存亡,又关系广东经济命脉。救不救?怎么救?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如果把本该在市场风浪中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扶持上马,则是不顾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事实上,它们的倒闭正好使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后者发展腾出空间。广东决策者正是顺应这种市场规律,危机关头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
“对所有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努力转型转移的传统企业,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同时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于是,在过去一年里,广东基层干部们逐户走访调研,广东职能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帮助其尽快转型升级。对于那些愿意就地转型升级的企业,省政府2009年一次性安排了10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总部、扶持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等方面。对于那些愿意向外转移到生产经营成本更低地区的企业,广东500亿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引导它们落户离珠三角路途并不遥远的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工业园。
“双转移”不仅没有影响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成为了广东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抹亮色。在我省经济增长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粤东西北地区的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均明显高于珠三角,全省4个GDP增速达到两位数的地级以上市,东西北地区占了3个。粤北山区作为最早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率先异军突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六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转移,梅州与韶关还首次实现了GDP和人均GDP增幅比翼齐飞的局面。
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没有机遇,但更考验发现时机的眼睛和把握时机的舵手
“‘双转移’的方向是对的,广东落后产业不转移,不提升其附加值没有出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一来,就有人提出,“双转移”是对的,但现在企业生存都成问题,哪还有能力去转移,并因此认为“双转移”不合时宜。
“大家都受到影响,但中国企业其实相对更安全,应该趁势开拓国外市场,引进国外人才,移植海外研发中心进入中国。”在全国男鞋生产基地鹤山市,当地鞋业商会告诉记者,当地一些有实力的鞋企已经将生产工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同时将海外高端鞋业研发中心引进鹤山。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全球产业结构进行强制性调整,不仅对企业和行业,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这客观上为“双转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