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进行时
往日繁忙的车间如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紧张装卸货物的仓库现在也变得十分平静,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呈现出一幅多年少见的萧条景象。经历了年初短暂的弱势反弹之后,行业再次步入“熊市”。是静观其变?还是冒险出击?观望之余,一些商业猛兽也开始小心翼翼探出茧壳,寻猎廉价资产,谋求战略转型,试水低谷扩张。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大胆启用年轻领导;同行都在节衣缩食准备“过冬”,它加大了品牌推广力度;竞争对手全面收缩战线、坐等复苏之时,它逆势扩张、海外成立分公司……经济低迷未阻止这家老牌企业的“反周期”行动。2009年6月初,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晖在其西安太白南路总部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晖
危机下的领导力
2008年5月,李广晖出任标准股份董事长时,正值行业不可控制下行的开始。临危受命,这位刚入不惑之年的新掌门人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在见到李广晖之前,笔者以为能挑起这家阅尽63年风雨沧桑国企重任的,一定是一位严肃而不苟言笑的企业家。见到他之后,却感受到其坚韧、睿智背后的那份乐观与豁达。也因此,他能够带领标准在貌似绝望的客观条件下,创造性地挖掘企业的希望和出路。
财务出身的李广晖,对数字非常敏感。在他办公室厚厚几叠文件夹中,记录了竞争对手近10年来的各项数据。“在这种环境下,现金为王。做任何决定都要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确保公司不会陷入缺乏现金的困境。库里无存货,账上少欠款,兜里有现金,具备这样财务状况的企业,‘反周期’才不是奢望。”李广晖说。
在采访中,“快速反应”是他提及最频繁的词。在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明显的时代,如何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完善的快速反应体系,是摆在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企业而言,时间是一种可以进行深度开发的资源。李广晖高度重视“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一上任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标准“快速反应”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决策层的大力支持。
2009年3月,在一些企业还在投标参与收购百福的同时,标准已经着手引进百福技术人才的计划,不到3个月,标准股份在百福总部所在地凯泽斯劳滕市成立了欧洲分公司。一个善于驾驭危机的领导者,懂得抓住压力与挑战背后的巨大机遇,瞄准市场未来增长点,为下一轮繁荣积累力量。“如果可能,我希望公司的国有比例能有所下降,这有利于激励制度的改进,吸引并留住人才。” 李广晖说。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还懂得只有激励团队的工作士气,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超越既定目标。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