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湖见闻
第一次见到俞惠明师傅,是在“‘标准杯’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江苏赛区的赛场上。那天他穿了一件浅粉色线条的Polo衫,以第二名优胜者的身份站在江苏赛区前十强之列。浅浅地一笑,嘴角的弧形荡出他心底的喜悦。之前,当得知有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时,俞惠明师傅和公司里的几个同事都报名了。看到大赛报名简章后,大家除了一试身手的参赛目的外,更对大赛海报上印有的“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感兴趣。距离俞师傅首次维修缝纫机,已经过去近17个年头,修了那么多年缝纫机的他也希望能有一个认可和一份纪念。2009年6月21日,俞师傅与各地聚集常熟的七十五位同行一起参加了首届“‘标准杯’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江苏赛区的比赛。一路过关斩将,俞师傅赢得了第二名,获得了直接进入上海总决赛的资格。祝贺声中,他微笑、握手。
江苏赛区十强俞惠明师傅(右起第二位)
“这种类型的比赛很好,特别是可以拿到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很多人的心愿。”7月中旬,笔者走进昆山新东湖服装有限公司再次见到俞惠明师傅,他再次对技能大赛给与了肯定。俞师傅所在的昆山新东湖服装有限公司是江苏新东湖集团下属的西服工场,他在那里担任设备总务科长一职。听到笔者是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方的工作人员,公司总经理陆雪元、公司副总经理邵雪元也抽空与笔者进行了交谈。交流是从技能大赛的内容开始的,江苏新东湖集团公司的负责人这才知道俞师傅取得了好成绩,祝贺之余也对技能大赛的情况产生了兴趣。
“没有想到许多师傅都‘掉’在限制故障判断这个环节上,平时我们修机器都是先听缝纫工说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直接修就是了。可考试时,不是去修机器,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找出故障问题出在哪里,比较难,都是平时‘不擅长’的。”听俞师傅说起现场的情况,江苏赛区比赛当天的场景又历历在目。陆雪元、邵雪元两位老总一边听俞师傅谈比赛的情况,一边又不陌生地谈及缝纫机技术和产品,笔者才明白新东湖服装是一个由“懂服装生产设备”的领导团队在经营。也因此,俞师傅和同事参赛,公司领导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俞师傅的维修札记《学无止境》
在接触缝纫机之前,俞师傅在商标织造厂工作,维修相关机械。1993年,他进入新东湖服装厂之后就跟随师傅学习缝纫机维修技术,此后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该工厂从事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工作。每天与西服类设备打交道,俞师傅对梭织类服装生产设备已经熟悉,如今他对电子设备的维修也已轻车熟路。跟许多在服装生产设备维修这条道路上行走多年的师傅一样,俞师傅的维修技术也是日积月累而成。“肯钻研。”这是邵雪元副总在谈话期间给予俞惠明师傅的评价。在俞师傅办公桌的抽屉里有多个笔记本,这些维修笔记里有解决某个机器故障的纪录,有某类机器的维修方法,有某次所做的辅助装置的图示,有某个设备的电路板图……圆珠笔写的,铅笔画的,一字一句,一笔一划,都浓缩了俞师傅多年的心血。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俞师傅用这一句总结了自己的学艺经验。他为了弄清缝纫机各种性能,一有机会就自己琢磨机器。“有问题可以问师傅,但是不能经常问师傅,不然师傅觉得烦,自己也会有依赖,无法真正学到东西,只有自己先琢磨了。”除了自己琢磨外,维修资料和书籍是俞师傅学知识的重要渠道。随着电子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用的增多,为了尽快掌握电子设备的维修知识,俞师傅还参加了函授班的学习。尽管函授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但为他掌握电子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经常对照电路板,自己画出图示,以备需要时查询;他会在新机器购进时记下出厂记录的某些参数,以备维修时方便调整……他的认真,让笔者心生敬意。
“江苏赛区比赛当天,我看到盐城的薛学仁师傅五十五岁了还参加比赛而且还得了第三名,很是佩服。那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拿到第一名,也让我很有感触。”在听俞师傅说这番话时,笔者又看了看维修札记本, “学无止境”4个用铅笔勾勒的粗体大字在纸上闪烁着铅色的光辉。
二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