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转型服装企业的 坚守与开拓

        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老话来看待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这一现象再合适不过。

        这并非是2010年才凸显出来的一个现象。如果说,自2009年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各个角落之时,对于那些订单流失、无法维持不间断生产的加工型企业来说,转型显得多少有些无奈却又迫在眉睫;那么,如今越来越多关于“人民币升值”、“招工难”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则再次将如何转型这一问题摆在了外贸企业面前。

        当外贸出口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纺织服装企业能否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从容“向内”呢?“内”“外”之间,企业又应该如何把握?

        如何看待内外两个市场

        产业宏观背景如何

        一方面,出口回暖;另一方面,企业呼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9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20%。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152.07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240.3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6.54%和9.03%,出口金额继续呈增长趋势,并且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尽管3月出口数据增速与前两个月累计增速相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纺织服装出口增长驱动并未改变,未来国内纺织服装出口订单价格或将进一步提高,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如果欧美经济超预期复苏,全年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将达超过10%的市场预期。

        受国外进口量增大,新开辟东盟、非洲市场以及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年初以来,福建省服装出口量大增。当福建服装企业终于为金融危机阴霾散去松一口气时,近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为刚刚回暖的市场平添了几分压力。

        作为产业配套链条的辅料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今年的订单太多了,我们办公室的行政职员在下班之后都要到生产一线去帮忙。”石狮市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远既对市场迅速回暖而高兴,又有着隐隐的忧虑———他很担心这是人民币升值前“最后的疯狂”,“如果人民币升值了,外贸业务必然会收紧,现在的状况就怕是国外企业‘提前下单’,就像有定额的三顿饭,食物都放在了早餐,那就不得不紧张下两顿怎么办。”

        像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人民币升值对服装纺织业的影响最大。因为现在服装业出口利润较好的企业,利润率约5%,大多企业只有3%;如果人民币升值1%,近20%的服装企业濒临盈亏临界点;如果人民币升值5%,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服装企业面临倒闭。

        著名经济评论人、《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叶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经济虽然复苏了,但是像纺织服装等传统企业的日子还是不好过,因为他们的利润很难上升,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动也是个关键因素。她向记者表示:“商务部以前已经做过了压力测试,基本上汇率上升3个百分点,很多企业就无法支撑了。”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也坦言,今年我国的外贸环境,如果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面临的压力会很大。同时他也建议:“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也不要被它影响到自己转型升级发展的脚步。”

        在4月19日结束的第107届广交会上,到会境外采购商和成交额略有增长,但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春交会水平。从目前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外贸出口仍面临较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对后势发展谨慎乐观。

        既然这样,转向内销市场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呢?对于内销趋势又该如何判断呢?     

        内销是趋势吗

        内外两个市场同时长期存在,国内市场空间更广阔     

        “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企业要充分发挥它的生产能力转做内销,这一现象是比较正常的。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在这样做。”陈国强分析,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需下降的倒逼,其二是我国强化内需拉动的拉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不是简单地说国外市场没生意了、不做了,其实企业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内外市场一体化。

        哪个市场是主流方向,要从宏观政策层面与微观消费环境两个方面来看。 

        2008年下半年,纺织服装产业增速明显下滑、生产经营状况恶化、行业效益大幅下降。按照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各级政府将工作重心落在了着力扩大内需上,将内需作为增长的根本途径。一年多来,在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揽子政策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向好等诸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重点产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政府经济工作重心依然围绕在调结构上,其中调结构的重要方面是将过分倚重外需的经济结构向侧重内需转变。

        接受记者采访的各方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外需尽管有乏力的现象,但国际市场需求一定会长期存在,外贸牵引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在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解决就业、带动技术进步等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对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开拓。从这两点来看,“内外兼顾”、“侧重内需”将是未来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因此,国内外两个市场依然会同时长期存在。

        再看微观消费环境方面。近几年依托中国城市消费市场,社会零售总额的年增长率都在高位运行,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还将会继续迎来高增长。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9亿,达到9.26亿,2030年将突破10亿,市场规模方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世界第三,达到2.5万亿美元。

        面对广阔的内需市场,叶檀建议:“企业如果要做,就必须坚决,该转移的转移,该联合的联合,时间是不会等人的。”

        辅料企业华联就是这样一个坚决的企业,这个做了30年辅料加工的企业在2008年就敏感地嗅到一些气息,开始转型做内销,如今旗下辅料品牌KMA的国内客户已经占到了60%,单是安踏的订单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这个看似和服装企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转内”的趋势。

        看到一些转型企业有成功的迹象,很多外贸企业坐不住了。他们也在不断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否应该转型?”       (责任编辑:傅云鹏)

[1] [2] [3]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大撤退”:外贸企业创新自救
      国内纺织业“重回”中西部?为什么从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回来了?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