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徐婷婷:与缝纫机相伴的岁月

      78年,母亲领着幼小的我们来到新疆,带的唯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这个当年的上海名牌在几年后成了母亲忠实的搭档和就业的伙伴。


      刚进疆时,父亲在深山里的南疆铁路工作。母亲是家属,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母亲盼望着能象单位里的女职工一样,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在那个时代、那个偏远的山区,这是个奢侈的想法!


      1984年,我们家搬迁到了石河子。从山区来到了城市,母亲甭提有多高兴了。看着街面上越来越多的个体裁缝店,母亲有了新的盘算。细心的她发现工地上手套的消耗量非常大,这些从劳保用品店进的手套既贵还不耐用。母亲想,如果自己开个手套加工店,就能照顾好子女,还能增加收入了。说干就干。1986年,母亲的手套加工店开张了。母亲做出的手套针脚细密,结实耐用。由于是家庭作坊,费用少,价格自然也便宜,很快单位都用母亲加工的手套,许多包工程的老板也喜欢到我家购买。

      说是加工店,其实只有母亲一个人和一台缝纫机。母亲买布、缝制、销售、送货都得靠自己,操心和辛苦可想而知。吃苦受累,母亲都不怕,最难的是结帐,经常要受到财务人员的刁难。可母亲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咬牙坚持下来了。为了节约成本,母亲都是到织染厂购买帆布,一个人用三轮车把几百公斤重的帆布拉回来。每一次买布回来,母亲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母亲既要照顾家务,又要做手套,她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早晨,我们伴随着她踩缝纫机的声音开始晨读,晚上,母亲从不舍得把时间浪费在电视上,收拾好家务就埋头做活。记得1991年放电视剧《渴望》,这个轰动全国的电视剧,母亲是背对着电视听完的。她只是在窗台上了放了个镜子,借助镜子偶尔看上一眼。母亲这一干就是十五年,家里先后添置了两台电动缝纫机。母亲做了多少双手套,她自己也说不清了。夜以继日的劳作,母亲右手的食指因剪刀频繁的摩擦,长出了大骨节,家中的那台老缝纫机的过线铁钩,竟然被拉出了一道深槽。

      母亲的岁月是在缝纫机前渡过的,我们是听着母亲的缝纫机响长大的。记忆中,总是难以忘却那幅熟悉的画面:深夜的灯光下,母亲在踩缝纫机,父亲在旁边翻手套,我们姊妹三人伏案学习。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声响,胜过任何激励的语言。母亲是我们的慈母、更是言传身教的老师,她用勤劳、智慧和坚强,照亮了我们成长的路。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