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马新生
5月 7日14时,上海新梅华东大酒店一楼咖啡厅。因业务繁忙,我们对拓卡奔马(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海涛的采访约在了火车站附近。此前,他刚从江苏洽谈完业务回来,在上海短暂停留几个小时后,便乘火车赶回浙江台州总部参加会议。
2009年7月16日,杰克控股集团宣布,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 500万元,以非承债式收购方式(即只收购其技术、品牌和生产资源,债务则由德方的破产委员会负责)先后收购了拓卡和奔马两家公司,新成立了拓卡奔马公司,一时成为全行业瞩目的焦点。郑海涛全程参与了此次收购行动。
2009年3月,未能经受住金融危机洗礼的艾斯特奔马申请破产保护。这家以电剪刀起家,拥有75年生产历史的老牌企业,再次陷入困境。1987年,奔马公司被纳入百福旗下。1999年,艾斯特收购奔马,成立艾斯特奔马公司。2006年,拓卡公司成立,主营自动裁床、CAD软件。之后两年,拓卡公司又相继涉足皮革、复合材料裁割领域。
在得知艾斯特奔马申请破产保护消息后,一直想成为成套设备供应商的新杰克立即组团前往德国考察。因在此前,新杰克大张旗鼓宣告收购百福的计划流产,这次谈判选择了秘密进行。为了避免德国政府的抵制,新杰克曲线收购绕开政治壁垒,先收购了拓卡,然后再由拓卡去收购奔马。5月份开始接洽,7月1日便完成收购,速度之快堪称奇迹。
据郑海涛透露,目前新杰克占拓卡奔马75%的股份,除了财务管理、国际营销(欧美市场仍以德方为主)外,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在内的其它事务全由德方掌控。新杰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不在前道设备的生产与研发,而是成本管理和市场营销。而这两项又刚好是拥有绝佳品质的“奔马”的短板。于是,“德国品质、中国服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拓卡奔马上海公司的主打口号。据悉,拓卡奔马组建后,当月便全面恢复生产经营,10月开始赢利,11月实现满负荷生产,12月开始扩大产能,截至日前,订单已排至今年6月。在中国,拓卡奔马上海公司今年1~4月的销量便轻松超过往年同期。与此同时,专注于技术与品质的德国总部也加快了新品研发的速度。去年10月底,在斯图加特举办的欧洲贸易展上,德国拓卡奔马公司推出了新一代单层裁床MONOCUT系列,能根据面料自动更换刀具,第一台产品已于今年2月出厂。“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这家几经沉浮的老牌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郑海涛看来,一个品牌的新生光有“新鲜血液”注入还不够,还得打通企业的“任督二脉”。过去几十年,奔马服务响应的速度一直取决于客户付款的速度,很少站在客户角度灵活应变。重组后,郑海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强服务力量、提高服务意识。目前,仅上海公司的员工就多达40余名,且绝大部分为服务人员,并前后组织了多场销售和服务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在自动裁床领域,使用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制约自动裁床产业跃升的瓶颈。郑海涛认为,服务从来不应该是一家公司赚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据其介绍,“拓卡奔马”裁床采用的零配件多为通用配件,可自行购买,价格透明。同一级别产品,“拓卡奔马”的使用维护成本约为其它欧美品牌的一半。这一优势,直击竞争对手软肋。
而这只是奔马“翻身仗”的第一步。在拓卡奔马上海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赫然登着“台州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字样。记者随机搜索,关于该公司招聘裁床质量检验、生产装配员工的信息大量涌现。奔马国产化似乎已提上日程。重组后,“拓卡奔马”7501型高层裁床的售价就已经从之前的150~200万元降为现在的120万元左右。雷厉风行的新杰克人已按耐不住对这一潜力市场的渴求。“奔马裁床国产化势在必行,但作为生产资料,我们深知质量稳定性对于客户的意义,我们不会走得太急,会一步一步稳步走下去。新杰克拥有扎实的制造基础,在数控机床领域也积累了多年经验,我们有办法、有能力做到既降低成本,又进一步提高质量。”郑海涛满怀信心地说。
拓卡奔马能否复制新杰克在工业缝纫机领域的奇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