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等产业提升 全面推进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发展中的各种机遇、挑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作为、奋勇争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发展低碳经济,突出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保障,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报今日开辟专版,和读者一起回顾泉州“十一五”的辉煌历程,并以此为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化泉州建设。
蓝图的实现,总是从一个个细小的改变而起,5年过去,我们可以从一纸“流水账”看见“十一五”期间泉州产业转型提升的热度。
——5年之间,产业在提“轻”。一个个传统产业纷纷从制造的圈子跳出,开始敲打创造之门:2007年,三个中国顶级服装设计师带着泉州品牌,第一次走上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周的红地毯。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朝鲜、立陶宛、伊拉克、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国家队分别穿上鸿星尔克、康踏、匹克、露友、特步赞助的运动装。NBA赛场有了安踏、匹克、鸿星尔克、亚礼得的联袂亮相。宝峰鞋业把拖鞋第一次带上世博会……这些坚实而有力的全球脚步,凝聚成泉州产业品牌的世界梦想。
——5年之间,产业在加“重”。在全国九大石化基地之一的泉州,国内最大的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中化泉州项目正比邻而居,锻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炼油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加重的更深意义是形成石化业“榕树效应”,让泉州颇具基础的轻工、纺织、电子、汽车、食品都可能因此受惠。泉州的重型“武器”还包括晋江、南安两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东南沿海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等三大新平台。
——5年之间,产业在变“绿”。5年前的泉州第一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可谓是泉企集体走向“绿色”的启蒙者。如今,泉州经济已在自己编织的低碳攻略中收获自信。泉州的节能和循环经济专家库将首度设立;作为全国最大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南安石材业的碎石综合利用率已超90%;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将重新书写园区发展道路;光电产业正挥洒低碳魅力,由泉州制造的太阳能自动控制感应路灯,已坐上欧洲大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太阳能灯市场占有率的头把交椅……
这些5年来的动人瞬间,不断演绎着发展方式的“转”字经,最终凝聚成一个个精彩亮点,“转”出泉州产业的无限希望。
亮点一:一个新兴产业
石化基地破土而生
2006年末,记者坐在福建炼化公司董事长陆东先生面前,谈起泉州产业的另一个千亿梦想——石油化工。他微笑着起身,指着窗外一片437公顷的土地说,两年后,林立的炼塔、密如网丝的输油管道和巨型油罐将在这里崛起。最保守的估计是,新立起的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将诞生数百亿元的泉州新金库。
3年后,这个万众瞩目的重点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也是我国一次性整体规划实施投资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建设了我国首套高度集成的汽电联产大型环保节能装置。从此,福建迈进了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的石化强省行列,海西石化业正走向世界舞台。
不远处的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内,拥有12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中化项目新厂区场地正在回填。按照炼化产业的推动力,未来,两位巨头将共同为中国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下游石化、树脂和塑料后加工、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的迅猛发展注入新活力,在闽东南带动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和下游产业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