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成都鞋业借产业转移东风创国际化女鞋之都

      浮沉

        “十年风云激荡”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成都一大批有志青年开始涉足鞋业,从仅十几名工人的手工作坊,到产值过亿的鞋业公司;从贴牌加工到开创自主品牌;从外销占主力到外销内销双管齐下;从松散式工厂到“中国女鞋之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都鞋业早已是中国鞋业乃至世界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5年,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的称号,成都已与温州、广州、泉州并称为鞋业的“三州一都”。

        据统计,全球每一百双女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十二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东鞋西移”的关键时期,成都的鞋业又将获得怎样的突破?


        萌芽

        从手工作坊到为总统夫人制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结束后,“第一夫人”米歇尔脚上的一双黑色尖头高跟鞋引起美国人的热购潮,短时间内热销50万双。很长时间里,人们不知道,米歇尔脚上的这双鞋,来自中国成都一家叫“依百兰”的鞋厂。

        “这款鞋看似简单,因为鞋跟细、底盘小,生产起来很难,工人们经过3个月打磨,才获得美国客户认可。”依百兰鞋业董事长吴德国回忆。

        从一家小小的皮鞋作坊,到生产出总统夫人穿的鞋子,依百兰经历了十余年的蜕变。

        上世纪80年代初,吴德国还在成都东城区交通局办的锦江皮鞋厂任厂长。当了3年厂长后,吴德国选择了“停薪留职”,自己到荷花池摆摊卖衣服。做了几年服装和皮鞋生意后,闲不住的吴德国又带领一批工人在福建开办鞋厂。

        几年后,吴德国回川,发现成都的私营企业也渐渐萌芽,“异乡办厂有诸多不便,既然家乡私营企业发展了,肯定选择回乡创业。”1997年,依百兰鞋厂正式成立,当时仅是一个拥有十几名工人的手工作坊。

        那时,成都像依百兰这样的手工制鞋作坊不在少数,现任卡美多鞋业公司董事长的冯永刚,在做了几年鞋子生意后也一头扎进了制鞋行业,“当时什么都不懂,一个卖胶水的上门来给我推销胶水,我跟他说你觉得做鞋需要哪些胶水,就一样放一瓶吧。”

        转型

        坚持走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之路

        到1998年,依百兰鞋厂已初具规模,并在武侯大道建了厂房。进入2000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原先武侯大道的鞋业作坊、工厂开始逐渐向金花、簇桥等地转移。同时,生产方式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迈进,管理方式也从人管人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迈进。转型期间的“阵痛”,成都鞋企的老板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1999年到2003年,厂子连续亏损4年,损失额达几百万。”吴德国回忆,到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考察后,他深深地知道,成都鞋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唯一出路就是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但当时的订单很零散,难以做到标准化生产,管理也存在很大问题。

       “非常艰难。”吴德国感叹,“当时朋友们都劝我不要轻易尝试,但当时铁了心要搞标准化生产,就当是趟地雷,趟过去了大家就跟着过来,趟不过去就牺牲我一个。”终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依百兰鞋厂有了转机,扭亏为盈。

        对卡美多鞋业董事长冯永刚来说,那段时光同样难以忘记。“配套设施跟不上,生产出来的鞋跟和鞋帽都组合不起来,遇到很多问题。”冯永刚说,最严重时,他甚至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开导他,“放下压力,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天天泡酒吧,足足3个月后,才慢慢好起来。”一步步走来,卡美多鞋业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才有了现在已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卡美多”品牌。

[1] [2] 
  • 相关阅读
    1. 柬埔寨下半年制鞋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鞋厂取消关税71% 越南欲重构产业链!打破关税壁垒
      疫情当下制衣鞋业危机四伏,3家重要商会发表联合声明!
      柬埔寨预计5月份情况更加险峻,仅11%工人能返工!
      年终盘点!2019鞋行业关键词:鞋业转移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