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方向——代表委员畅谈纺服业“十二五”转型升级
昨日在京圆满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纺织界的代表、委员们从规划纲要中汲取了“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无穷力量。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主攻方向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一部署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国家经济以及纺织工业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天凯谈到,在“十二五”时期,内需将成为拉动国家和产业发展的主动力。因此,规划要求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逐步改变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同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
“未来5年,纺织工业要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纺织行业在加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积极向第三产业拓展,为改变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王天凯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认为,规划提振了纺织行业发展的信心,今天的纺织工业已不再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纺织工业正在由传统的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过渡。纺织工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终端市场,要通过营销模式创新,将加工制造向产业终端延伸,真正达到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目的。
规划纲要强调要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表示,区域协调发展对纺织行业尤为重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例如,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年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7%。但是,近几年来这些地区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高德康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促进传统产业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充分肯定了加快产业有序转移对于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要实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赵林中说,一要降低落户企业的用地价格。二要降低落户企业的税收负担。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应当在税收上给落户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或减免,也可采用以前通行的“两免三减半”的做法,以此增加对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承接产业转移区的吸引力。三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尽快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失衡的局面。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重要支撑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十二五”规划着重强调了科技与创新在今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也必将成为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
王天凯认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一指导思想将加快纺织行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而且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行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面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鹰游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谈到,“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重点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特别指出要推进高新技术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及应用,推动高端纺机和配件自主化,以及大力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产业的发展。这增强了我们加快行业科技进步的精神动力,必将加快我国在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领域的重大创新和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表示,从规划中可以感到国家明显加大了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使企业对完成今后各项目标任务增强了信心。陈丽芬认为,在今后行业的科技创新方面,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加快做大新兴产业项目。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