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用工荒”下服企的生存状态

        2010年以来,在江苏某服装企业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的小戴有点闲得慌。由于招工难,工厂有将近一半机器闲置。看着空荡荡的车间和一排排带着防尘罩的机器,小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禁重新思量起自己的前途。

        这两年,类似的开工率不足问题,在服装行业并不鲜见。从事外贸行业多年的孙晓军就颇有感受,2010年他给出了比往常高三倍的价钱居然找不到一家服装企业接订单,而拒绝的理由如出一辙:人手不够。

        昔日风风火火的浙江黑马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于泽近来也不怎么“淡定”。原本以为熬过2010年年初的“用工荒”,就会慢慢缓和起来。没想到,到了年中,缺人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由于人手不够,很多工厂不但不敢接新单,连原来的订单都怕不能按时交货,厂长急得团团转。

        在浙江宁波打工的机修工郭明炎说,他所在的工厂原来有三百多人,现在只有六七十人。他说,在宁波,现在如果某个人能组织20个人去工厂,就可直接当厂长。招工之难,由此可见一斑。肖伟所在的宁波象山风顺服饰有限公司也面临严峻的缺工问题,原来工厂有一百二十多人,现在只有五六十人。他称,现在老板想让服装厂“坐满“,几乎是理想。以生产中高端女装品牌“EE edela”(埃迪拉)为主的上海柏门服饰有限公司同样摆脱不了“用工荒”带来的困扰。据其公司机修工王明帅介绍,工厂由原来的两百多人锐减至现在的八十多人,来不及生产时,只能将订单外发给上海周边的工厂。

        当用工荒已成常态,长期赖以廉价资源生存的服装企业该何去何从?

         悄然兴起的流动“打工团”

        伴随着用工荒的进一步加剧,一种有组织、流动性的“打工团”悄然兴起。据郭明炎介绍,2010年在宁波出现了很多有专门“经纪人”的“打工团”,这些“经纪人”印有诸如“专接锁、钉、套”等字样的名片,只要一个电话,谈好工价,便会带上一批熟练缝纫工上门服务,做完这批订单,再“转战”其它工厂。因按件计收入,这些缝纫工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很高,而且不用再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加班,非常自觉。肖伟说,在工厂定点上班的缝纫工月收入约为3500~5000元,而一些手脚麻利的流动缝纫工日收入就可达400元。

        据可祺时装(苏州)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章栋成介绍,在苏州类似的“打工团”也十分吃香。有人专门负责帮他们联系工作机会。某工厂新增订单了,便会高薪请他们过来帮忙。老板也愿意采用这种形式,因为生产有淡旺季,虽然这批订单的加工费高了不少,但不需要为他们支付保险、养老金等,总体还是比较合算。这种打工方式收益不错,做半年的收入就相当于以往全年的收入。

        为了缓解招工难的问题,浙江义乌大陈镇的工厂也开始流行“打工团代班制”。“因为我们的工厂都是订单制的,工人计件收费。完成自己工厂的一批订单后,工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到其他的工厂做工。一般去代工的工人可以拿到2倍以上的工资,很多工人都愿意去。”某企业负责人如是说。在以前,代班只是发生在关系比较好的企业间,现在,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应对人力短缺的规模化操作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作业模式将在中小型服装企业中存在较长一段时间。

        

[1] [2] 
  • 相关阅读
    1. 市场去库存显著 越南难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纺织品出口增长 服装市场需求释放
      上海市场监管局网售童装不合格率近三成
      ​​见证品牌力量 | IMB海外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服装市场:应时而变,赋予专业市场“新价值”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