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调查:纺服制造业日子太难熬
“2008年我们面临的窘况是没有订单,属于外部原因。而这次的情况是反过来了。订单是有,但是制造成本太高,价格上不去,有单不能接。”昨日推出的调查报道“二次寒流来袭?”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新浪等门户网站首页转载之后,立即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旋即跟帖达2000余条。东莞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老板们目前关注的是——这场普遍被认为与2008年金融海啸有得一比的“寒流”是否已经见底?何时才能结束?
外贸公司开了5年关门歇业
杨青:东莞某外贸公司老板,法人
杨青今年33岁,老家湖南衡阳。半个月前她的身份是东莞某外贸公司老板,法人。现在她是一个无业人员。“公司开了5年时间,实在坚持不住了,人也累了。关门休息。”
在东莞,杨青这样的外贸公司有数以千计。“我们的生意是否好做,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经营是否顺利。”杨青说,外贸公司实际上就是东莞成千上万家生产型小企业的销售部门。这些中小企业的销售有很多都是通过外贸公司找到国外订单的。外贸公司利润下降,上游生产企业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
“去年人民币升值、今年最低工资上涨,同时原材料有时候一天一个价的涨,规模小、技术含量差、资金薄弱的工厂哪里吃得消?”杨青举例说,现在的猪肉涨价过于猛烈,对于那些有着几百人规模的小厂来说,每斤猪肉价格只要涨一元钱,一个月几万元钱的成本就这么上去了。
去年8月,与杨青合作了3年的一家首饰厂老板因为欠债太多,准备关门歇业,杨青发现,如果这家为自己设计、生产工艺饰品的企业就这样倒了,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生产基地也就没有了,而此时正是欧洲客户下了定金,催着收获的时间。一狠心,她把自己这几年辛苦赚到的300多万元资金全部借给了对方。双方协议规定,这钱可以视为借,也可以用于预付的货款。她没有想到,这一次举措不但没有把这家工厂扶持起来,反而成了一个看不见低的黑洞,自己一卷进去就再难爬出来。
“企业融资难是每个小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杨青说,只要是小企业(她认为500人以下的都是小企业),一般都是租用厂房、有些甚至设备也是租用的。在银行和担保公司眼中,没有固定资产,就别指望贷款融资。
当杨青把手中几乎全部家当支持给了合作的生产企业之后,却没有想到遭遇到了欧盟地区的消费疲软,订单逐步下滑,原来有很多合作机会的国外客户逐渐减少,生意开始慢慢变得冷清。
有工厂涨工资 工人立即跳槽
更让杨青痛苦的是,与她合作的首饰厂在出口生意难做的情况下,遭遇到了更加糟糕的情景:需要的金属等原材料从去年开始,半年之内涨价将近30%,这还不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工厂的工人们整天喊着物价高,一斤排骨要20多元,没法活,只要有旁边的工厂涨工资,立即就会跳槽。工厂老板见状只好忍痛加工资。“如果哪家工厂仅仅按最低工资标准来管理,绝对是没有一个工人愿意干的。目前来说,少了1800元左右的工资,别指望找到工人。”
就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杨青合作的首饰厂熬不住了,原来每生产一批产品至少有10%~15%的利润,到了今年春天,各方面成本已上涨,基本上是白干。5月份,首饰厂老板一脸愧疚的告诉杨青,实在挺不下去了,关门。这一下对杨青的打击是致命的。她不但收不回自己的300多万元资金,也失去了一家主要的货物来源渠道。以后即使有像样的订单,也没有法子去找信得过的厂家生产。
在苦苦支撑了将近两个月以后,杨青一盘算6月份的业绩,净亏两万多元。
“短时间内看不见市场曙光,相反,现在的肉价、原材料、人工成本还在上涨,再坚持下去只能亏得更多,还是暂时关门休息为好。”杨青在咨询了几个客户意见后,果断地关闭了自己的公司。
追踪与回应
“灵通”老板:我不是跑 是追货款
本报昨日报道的寮步灵通涂料有限公司工人讨薪的事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昨日下午,看见报道的灵通公司法人代表李小姐主动联系上本报记者,解释称工人们误会了她的难处和行为。“实际上我也不会故意拖欠他们的工资,我只是在外面处理企业债权债务方面的事情。”
“因为工人不好找,成本又在大幅度上升,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厂转让了,好专心打理另外一家企业。”最近,李小姐把苦心经营了8年的工厂转让给了别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