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门”来袭 二三线鞋服品牌身陷两难
近日,连续的涨价风波将李宁推至风头浪尖。如此“折腾”的李宁让我们无法参透,“他”究竟是看不清市场形势,还是将这个市场看的太过于透彻。面对全国消费者对其涨价政策的不满,李宁依旧“我行我素”,好像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所附体。在“他”的带领下,一、二、三线等国内鞋服品牌便大肆跟风,向国际大品牌的价格标准奔去,并且这种态势越演越热。
显然“提价”并不是李宁等尖端鞋服品牌的惯用“伎俩”,因为,就在运动鞋服界混沌不堪之时,李宁和中国动向集团又向这浑浊的深水投入了一枚分量不轻的炸弹,一时间“鱼虫虾蟹”四处乱串。这枚炸弹便是两家公司耗资超过5亿元的回购库存事件,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库存门”。
面对“库存门”的偷袭,中国二三线鞋服品牌出现了“一泻千里”的惨相,疯狂的低价竞争也带来了种种疑惑。究竟是企业消化库存,还是体育用品行业的局部价格战已经悄然打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中国运动鞋服界金字塔尖的晃动却令二三线市场身处两难境地,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有专家指出,本次“库存门”事件背后最为尴尬的应该就是二三线品牌企业。
盲目跟风 降价或成死路一条
其实,面对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纷纷提价,起初的二三线品牌市场却是一番窃喜的景象,而这种现象也并不难理解,因为在与顶尖品牌跟风的过程中,这些本来就不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太大的品牌尝到了不少甜头,“坐收渔翁之利”想必正是他们那时候的真实写照。
然而,提价并不能盲从,既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更要避免触及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底线。有关专家指出,在与国内一线品牌的竞争中,二三线品牌要认清自身定位的目标人群,不能轻易跟风涨价,要“保质又保价”。本土品牌应对价格调整更要慎重,不能“一线涨我也涨”。确实需要调价的时候,对调价时间、调价范围、调价区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梯度,减少消费者的流失。
所以,当“库存门”来袭的时候,二三线鞋服品牌便乱了阵脚。因为,在与国内一线品牌博弈的过程中,二线、三线、乃至四线的鞋服品牌已经逐渐的认识到了涨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希望品牌做大做强,就不能够一图短暂的利润。但请佛容易送佛难,涨价给消费者心理已经造成了打击,如果骤然降价,产品质量便会受到质疑,消费者也一定不会买账,反而有可能将品牌的诚信度降低。如今“涨不是降也不是”的现状令二三线鞋服品牌陷入了艰难境遇。
影响可防 消费者心理不可控
361°(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辉认为,李宁和动向此举只是战术而非战略,其影响可能会有一些,但是应该会比较短暂。而回购行为也只是两个企业在解决遇到的市场问题而发出相同的表象,如同当年的阿迪达斯深陷库存门一样,对行业的影响时间是比较短暂的,大概在3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局面。
但是,连续的涨价与降价却无情的触底了消费者底线,其中,表现最为严重的便是影响力不够扎实的二三线鞋服品牌。作为身处二三线市场的鞋服品牌,跟风涨价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举动,市场群体不同,其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消费者会选择二三线鞋服品牌,看重的就是价格低廉的前提下质量也能够有所保证,但当这类鞋服品牌接近国内一线品牌的价位时,消费者的选择意向就会被瞬间被击溃。从另一个侧面看,价格上涨使部分消费者提高了消费档次,并且,一旦这种消费档次形成了某种习惯,那么这种档次就绝不会降低。这种现象便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脾气秉性。所以,二三线鞋服品牌如果在涨价之前没有摸清消费者的内心想法,那么骤然降价也绝对不会受到效果。
中国的二三线鞋服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涨价与降价并不是过家家,要经过缜密的研究部署,盲目模仿只能被认为是“一介武夫”,因为,只有审时度势的布局市场才能解决突如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