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根紧缩推迟提货——纺机业:能否突围?
“现在基本上有20%的订单都推迟提货了。这其中有市场下滑因素的影响,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钱。”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润生说。
先后又采访了多家纺机企业后,情形与山西鸿基公司相差不多。尽管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受银根紧缩政策和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并没有立刻反映到纺机产品的销售上,多数纺机企业上半年的销售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势头,但是,从4月开始,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许多纺机企业的老总不无感慨地说:“去年的现在纺机设备供不应求,许多用户是拿着钱排队等提货。真是今非夕比啊!”
棉价波动殃及一片
多年的实践证明,纺织行业始终都走不出受棉花价格涨跌影响的怪圈。
去年11月份国内标准棉花价格一路上涨到每吨3.3万元的历史最高价。那时候由于纱布价格也同步上涨,加上多数企业赶在棉花涨幅最高前囤积了一部分低价棉花,用低价棉生产出了高价纱,一些企业去年一年赚的利润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然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许多业内人士都预言,这一轮的棉花价格上涨必然会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
今年3月份以后,棉价和纱价纷纷下跌。这个时候,很多企业都变成了用高价买来的棉花,卖出的却是低价纱。3月份之前,328棉花价格每吨超过3100万元,比正常年份高出了2.4倍。到了4月份,棉价便急速下跌,7月底甚至跌破国家规定的19800元收储线。正所谓“买涨不买跌”,棉花一天一个价,棉纺企业几乎不敢买棉花了。再加上国际市场的不景气,从4月份开始,棉纱、棉布的增量明显下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摸底调查显示:5月底的时候,1万锭以下的纺纱厂有50%停工,规模以上的也有10%~15%处于暂时停产状态。
现在,无论是纺织企业还是纺机企业都在期盼,随着9月8日起新一年度棉花收储工作的启动以及上新棉的陆续开始采摘,今后一段时间棉价能够尽快稳定下来。只有棉价的相对稳定才能确保纺织行业正常开车生产,纺机市场的销售才能恢复正常。
但即使现在棉花价格稳定下来,今年四季度纺机企业的新增订单也不会太多。按照以往的规律,进入9月份以后本来就是纺机行业接单的淡季,因为纺织企业有钱便开始买棉花了。因此,年底前棉纺设备的销售会可能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另外,过去几年表现一直很好的针织服装,今年以来也因为纱价的影响而遭遇市场冷落,这必然会连累到大圆机的销售。其他同几类纺机设备年底前的市场销售还不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其实,对于纺机行业而言,最发愁的并不是今年的销售。由于上半年纺机企业的销售情况都比较好,而且大多数企业今年全年的订单已经排满,企业担心更多的是明年的日子怎么过?
纺机企业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可以从今年以来的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进一步分析。今年1~6月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0亿元,同比增长37%。但是这其中,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却是负增长。这一现实很快就会在纺织机械的销售中有所显现,这也就意味着纺机行业完成了手里的订单,以后的订单便没有了着落。
推迟提货频繁发生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生产成本的无休止增长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这其中包括棉花价格的上涨以及棉花价格波动导致的产成品库存积压所占用的大量资金,同时还有燃料、电力价格的持续攀升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
多年以来,纺织行业融资难,尤其是占纺织服装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无论是日常的生产经营,还是扩大规模、技改升级,资金的缺乏都让纺织企业捉襟见肘。今年以来,央行连续第六次提高准备金利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行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利息支出明显增多。这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还是棉纺企业。棉纺企业买棉花的资金往往占到流动资金的70%以上,而服装企业买面料的资金大约只占流动资金的30%。由于资金投入大,棉纺企业买棉花的资金大部分是靠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很多纺织企业由于在银行贷不到款而不得不向民间借贷。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更使得民间信贷资金的融资利率也水涨船高,民间借贷几乎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出30%。
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用在“刀刃”上,拿去买棉花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这时候就只能是往后推一推,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而那些原本在计划之中正待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就不得不暂时搁浅。
纺机企业接受订单的预付金一般在30%~50%之间,交货时再收取剩余的部分。如果纺机企业按时完成了订单而用户企业推迟提货,无疑增加了纺机企业的库存和资金的占用量。所以,目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接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现阶段接单都非常谨慎,尽可能地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