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键零部件发展促缝制机械质量提升
盘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关键零部件领域,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旋梭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2005年双双实现翻番;缝纫机针出口量5年内增长达到66%;螺钉质量不断提升,民族品牌渐成市场主流,被国内外客户广泛接受。
在旋梭、机针、螺钉三个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科技研发能力较高、产品质量过硬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宁波德鹰、江苏飞虎、宁波华一,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代表。据统计,三家企业在各自领域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产品质量已经接近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科技开发指南既定的攻关目标。
质量提升,投入为先
“十一五”之初,国产的旋梭、机针、螺钉这三大关键零部件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差距明显,国内整机企业主要依赖进口,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行业“十一五”科技开发指南明确了“旋梭、螺钉、机针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以期通过引导、扶持,加快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步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开始了全程发力,其中首当其冲的焦点,就是质量的攻关和提升问题。
质量的改进离不开设备的升级、生产工艺的精化,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飞虎董事长薛宏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制造业要注重投入,不断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没有投入企业就没有动力,没有改进企业就不会前进。”飞虎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老设备、老工艺进行改造,先后突破完成了制针的冷锻、磨削、冷冲压、铣削、热处理、铰直、化学抛光、电镀、检测等一系列工艺的改进和设备的自动化改造。
与飞虎一样,德鹰、华一也意识到投入的重要性。德鹰“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引进了德国、日本的先进加工中心、多用炉热处理设备、数控化设备等,并自行研发了多工位的加工中心。
华一除了常规的设备、工艺改造投入外,还创新性地针对下游客户需求,编制完成了整套的缝纫机紧固螺钉企业标准,辅以国际先进的测量和产品质量分析设备,极大地规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
在持续投入的过程中,三家企业迅速完成了“换血”,生产组织形式、规模以及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改观,为企业随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