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再上路——访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
7.8%,这是2012年度中国GDP的增长幅度。在经历了多年的“保八”目标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告别某种“数字上的习惯”,进入了“7”时代。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是否还将延续?我们又如何实现没有水分、实实在在的增长?
这些问题同样摆在行业面前。显而易见,国际经济的动荡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正在考验着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考验着企业领导者们的决断力与判断力。行业将如何在2013以及更长久的时间内开启一段“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航程?
2012年,宏观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2013年,在筑底企稳中充满机遇和挑战。新年之际,本刊记者对话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分析形势,明确思路,为谋求更大发展的企业增强动力,为困境犹疑中的企业鼓足信心,以求梳理行业发展脉络、凸显协会应变能力之目的。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
2012,行业之路不平坦
2012年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不平凡”和“复杂”的一年。受市场需求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行业发展整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的下行趋势。
2012的“行业命运”
2012年,行业280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降5.66%,销售产值降6.01%;出口18.1亿美元,同比降9.87%。工业机量降7.89%,值降12.18%;1-11月份,协会统计的105家骨干企业工业机产量337万台,同比降34.94%;1-11月份,280家利润降27%,毛利13.96%(机械行业平均18%),增长2.79%,人均利润1.6万元,降19.12%。亏损企业72家,同比增148.28%,亏损额3.4亿,同比增86.74%。
通过数据分析,何理事长认为,虽然内销出口双降,但下降幅度没有预期严重,剔除统计数字的偏差,形势也没有那么悲观,其中一些企业还实现了逆势增长;其次,企业赢利情况的确恶化,毛利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27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近26%的企业亏损,堪忧;第三,10、11、12月份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84.7、81.83、82.59,相较于前三个季度均在80以下有明显的回升。
何理事长表示,“总体而言,2012年行业发展集中表现两个问题,首先是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带来的内外需求下降,产能过剩,竞争恶化。国内GDP从“十一五”平均10.2%降至目前的7.8%;服装行业1-9月出口增幅1.35%,连续13个月负增长;内销方面,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零售企业服装销售增6.8%,比去年同期下降16.5%。所以缝机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
其次,各项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使企业赢利能力恶化。一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甚至占到总成本的20%左右,2012年劳动力成本上涨20%左右,推动整体成本上涨3-5%,如果企业没有新的模式,将很难赢利。因此,2012年形势是短期需求收缩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叠加作用产生的,未来的竞争将更激烈。”
理性观的转型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行业几起几伏的“折腾”,企业犹如“过山车”一样的发展,让企业家们的心态也逐渐平和理性。
“通过近几年的磨练,企业心态普遍变得更加成熟理性,以平稳为特征,追求适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寄希望触底后的报复性反弹和爆发性增长。在尊重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脚踏实地将更多精力放在苦练内功、强化管理上。企业家的抗风险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变得更强。”
何理事长认为,“这种理性,实质上是在低速增长之下的‘稳定’。市场经济,总要遵循经济规律,有涨有跌,有高潮有低谷,既不能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在经济波动已经常态化的今天,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稳增长成为企业长期坚持的经营方针。”
冲出结构重围
在增速下滑和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同时,行业结构调整进度加快,经济结构呈现改善趋势。
何理事长认为,2012年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2011年的226家增加到今年的280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数增长23%,大型企业数从去年的4家增加到10家,大型企业所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去年8月份的17.3%增长为今年8月的33.2%。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都呈现同比增长态势,但大型企业的增速明显远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增速,行业优势企业发展状况良好,产业集中度加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