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们的生意又火了
二十年前,裁缝行业还炙手可热。掌握了这门手艺,就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上世纪末,因制衣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裁缝行业逐渐没落,不少手艺了得的老裁缝甚至因此失业。而如今,随着修改不合身的网购成衣、加工特殊体型服装和高端定制消费的兴起,裁缝这个古老的行业又迸发出新的生机。
辉煌
“一生无忧”好手艺
对于做了三十多年裁缝的吴康丽师傅来说,二十多年前,自家小裁缝店里生意火爆的场面,她至今记忆犹新。
吴康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的裁缝店,凭着家族传下来的手艺,在洪山街道口一小区里,吴氏裁缝店生意特别红火。“店子不大,生意却好做。每到换季,一批批的人来找我做衣服,做套裙的,做西装的,做连衣裙的,做大衣的……根本忙不过来。”吴师傅说,当时做一套套裙大概要等一个星期。“当时大家工资虽不高,但却很舍得拿来做衣服。有些爱俏的年轻人,每天到店里来盯进度,甚至为‘插队’还给我送点小礼物,只盼着能快点穿上新衣服”。
武昌徐家棚的李师傅裁缝店生意在当时也十分红火。李师傅1980年开店。他回忆说,生意最好的时候,有7个徒弟同时在店里帮忙,附近的邮政局都是来这里定制工作服。盛夏时,就有顾客开始预订全家老小的冬装。
1987年,彭代峰开始在汉口一元路摆裁缝摊。据他介绍,当时一元路汇集了约25家裁缝小摊。每个摊师徒至少三人,摊位前排成长龙,有的顾客甚至一等就是一天。汉口的朱四方师傅,当时也收了7个徒弟,一天就能接到1.4万元的订单。
胭脂路一家制衣坊的老板回忆,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对面布摊上扯了布,就直接来小店做衣服。当时小店总共只有三个人,顾客会因为他接了别人的布料,不接自己的布料而生气,有些性格爽直的顾客甚至直接扔下钱和布料就离开。他们愿意为了一件衣服等上一两个月。
“那时候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高峰期三四千元!”吴康丽说,在人均收入几百元的当时,这样的收入已经不菲,“那时候,就真的像老辈人说的那样,有了裁缝这个手艺,就等于一辈子衣食无忧。”
惊变
从门庭若市到路边摊
本世纪初,小裁缝们的安稳生活开始一去不复返。
吴康丽等人发现,老顾客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多了,除了简单的缝纫,还加入了大量的刺绣、镂空等工艺。她还记得,一位顾客拿着杂志上一件刺绣旗袍的式样过来,要求做一样的。“别说那个布料难找,就是找来了。仅凭照片,也做不出来那么新潮的款式。”对于日益挑剔的顾客,传统裁缝店渐渐无法满足,来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
胭脂路上的十几家老裁缝店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老旧的缝纫机功能单一、效率较低,跟不上快节奏的生活,大部分被淘汰。彭代峰花了两万多元购置了一批新设备,包括四台平缝机、一台扣眼机和一台三线机,逐步转向车间式生产方式,才得以幸免,成为仅存的几家裁缝店之一。
不仅如此,成衣市场越来越繁荣,对小裁缝店更是造成致命冲击。
2000年以后,开了十年裁缝店的龙阿姨关闭了临街店面,回到自家的楼梯间,开辟了一块4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台,做起了缝缝补补的小生意。
吴康丽裁缝店的生意也是一落千丈。2003年,在女儿的坚持下,吴康丽在自家店前挂出了“水洗干洗、织补熨烫、衣服美容”的招牌,拓展起业务范围。店里原有的三台缝纫机卖了两台,另外一台留下用来改改裤脚、换换拉链、定做被罩被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成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商业的极大繁荣,大量巧手裁缝、裁缝店被遗忘在小巷内而成为记忆。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改裤脚、修拉链、缝缝补补成了少数小巷裁缝店坚守下来的主要业务。
转机
滋润的网店“捉刀手”
汉口三眼桥的孙师傅没有想到,已经没落的小裁缝生意还有回春的这一天。
孙师傅的店子位于汉口三眼桥破布街。2009年以前,这里跟其他店大同小异,都是主攻中老年定制衣服市场,生意不温不火。
2010年开始,孙师傅接到了一批又一批网店的订单,小店的重心悄悄转移。到如今,小店平均月收入可超万元,旺季月收入能达到3万左右,其中八成来自网店生意。小店现在成为两间网店的长期合作伙伴,可以同时5个人一起开工。网上接到多少订单,打电话跟孙师傅说一声就可以,孙师傅都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制完。
在油料所附近开店的高师傅也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店改衣的顾客越来越年轻化,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居多。原来,她们在网店买的衣服不合适,便拿到裁缝店修改——长袖改中袖、圆领改尖领、收放腰围……3年来,改衣的单子越来越多,改起来也不怎么费时,一般收费20元左右。
除了来自网店的生意,成衣定制的回潮,也让不少裁缝店枯木逢春。一些年轻的裁缝们,也从中嗅到了商机。
事实上,年轻的裁缝们很少再把店子称为“裁缝店”了,而是改叫“服装设计工作室”或“制衣坊”了。
胭脂路金丰服饰的聂勇告诉记者,2004年,该店一直主推定制男装,平均日交易量1500元左右。接下来的九年时间,营业额稳步上升。如今日交易量保持在3000元以上,车间有约17名制衣人员。店内的定制西服一般价格在1000元以上,1500元左右的西服销量最大。
前些年,制衣坊的顾客多是中老年人。现在,则以年轻顾客居多,25岁至35岁的女白领最多,她们既追求时尚又讲究品质。目前,这类人的生意已经占到了日常业务量的一半以上。旗袍、定制西服、时装、套装,连工带料最贵不过千元,比商场同款式的便宜一半以上。其中,服装定制的手工费,从100元到300元不等。
-
- 确定